• 乡 土

    回乡小记

  •     

    □彭永斌

      今年清明前夕,带上近八十岁的老娘,我们终于踏上被一个“忙”字耽搁近二十年的回乡之路。当他乡已是故乡之时,那个曾经生养我们的小山村——恩阳双胜镇红岩村妥妥地变成了一种黏稠的乡愁,沾心贴肺,挥之不去。

    娘和老屋

      几年前,村上来电话说,她跟老爹用汗水和希望修建的土墙老屋已在风雨中坍塌。每每说起老屋,娘总是埋怨我们:房子塌了,回家住的地方没了,连个念想都没了。离开国道244,车行驶在宽敞的乡村沥青公路上,穿过绿油油的麦田,跃上山头的磨子社区,一路蜿蜒而下直抵红岩村巴山新居,一个村民集中居住片区。以前逢赶场天从老屋去磨子,山路崎岖,爬坡上坎,步行需要近两小时,而现在也就一刻钟的车程。
      为节省土地,由村民出资、政府补贴建设的新居就坐落在红岩洞山前的台地上,两三层小楼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绵延千米有余。望着眼前的一切,娘彻底蒙了:从前光秃秃的山野,如今林木繁茂,鸟语花香;坑坑洼洼的田间小道变成了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层层叠叠的田地被改造成望不到边的芦笋大棚。零星鱼塘点缀其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沿着正在修建的通向中华村的公路,跨过几道沟渠,娘来到她最牵挂的老屋跟前!说是老屋,实则为一块约四百平方米的空荡荡的屋基地。在正午阳光的照晒下,屋基上泛黄的泥土特别刺眼,四周覆盖着杂树野草,在竹林的环绕中,显得特别寂寥。娘在屋基地上来回踱着步,给我们说道堂屋、卧室、厨房、猪牛圈的具体位置,这是她梦回千遍的精神空间,一种无法割舍的独特存在。她从地上捡起一块瓦片,看了看又放了下去,她叹了口气,若有所思,遥望远方,她的眼眶明显湿润了。塌就塌了,旧的不去新的咋来,娘喃喃道。我们陪同她一起祭拜了祖先,然后察看了水塘、自留地、承包地和房后的山林。我似乎感觉到娘对这块土地的牵挂与思念正在放下,她一路上精神矍铄,步履轻盈,仿佛回到了她的“领地”,回到了属于她的年轻岁月。

    科大叔和狗

      “是嫂儿回来了?”伴随几声狗叫,远处传来一男子的声音,这高亢、坚定的音色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招呼者就是盲人科大叔。据说他出生后不久就罹患眼疾,双目逐渐从模糊到完全失明,致其终身未娶。他喜欢养狗,条条乖巧但对生人凶猛,他视狗为伴儿,狗陪他起居,护其左右。在他漆黑无光的世界里,狗给他以慰藉。
      熟悉他的人都得竖起大拇指,他可是家族中的主心骨。老家孩子有“大带小”的传统,他也不例外。他自小懂事,知道代父母照顾好弟妹是他的责任。他说自己“就是条操心的命”:哪家修房造屋、求学务工、婚丧嫁娶他得协助张罗,哪家春播秋收、礼尚往来,乃至妯娌纠纷都会听听他的意见,为此他收获了家族的信任与尊重,但他没有料想到这份操心竟延续了四代人,令他更没想到的是:被他照看过的,如今或已远走他乡,或已先后离世,而他自己仍然在老屋里活着!他常苦笑自问:这到底是老天爷的眷顾,还是惩罚?!
      他记忆超强,心如明镜。谁家重要事情、大人小孩生辰他了如指掌,自家家什、腊肉、钱粮心中有数。他根据纸币长短、声音能准确判断币值,谁也不敢糊弄他,当然谁都不会欺负他!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那年我老爹突发脑梗,幸亏他和几位乡亲及时发现、送医救治并轮流守护,才捡回了一条命。
      他生性倔强,不愿认命。他自食其力,从不向他人伸手。有狗的陪伴,他赤着脚,敲着探路的棍子,常年摸索做着农活。农忙时三更出工,疲倦时席地而睡。他翻土除草,种植玉米,收挖红薯,养猪养鸡,样样能干。去年他收获了百余斤玉米、近千斤红薯,种了一大片蔬菜,养了头年猪和一群鸡鸭。作为低保户,他每月还领取五百多元的生活补助。说起自己的生活,他说赶上好时代,已很知足了。他抚摸着身旁的黑狗,脸上泛着红光。

    彭巍和肚包鸡

      此行想见的人很多,当然少不了彭巍,我不仅要和我这位小学、初中同窗叙叙旧,也想去品尝他的双胜肚包鸡,一道已被列入巴中十大美食榜的特色名菜。师范毕业后,彭巍回到当地小学教书育人,一干就是一辈子。彭老师书教得好,菜也做得好。他爱出点子,他夫人具体经营。肚包鸡把鸡肉、药材价格带涨了。未见其人,熟悉他的乡亲已开始了对他的广告,这倒引发我一探究竟的浓厚兴趣。
      彭巍和夫人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店内,服务员随即端上一墨绿色的大口砂锅。揭开盖子,一缕糅合着土鸡、猪肚和药材的特别香气扑面而来。那紧致包裹着土鸡块的鼓鼓囊囊的浅黄色猪肚依偎在清亮的汤汁儿中,它的周边漂散着几粒红扑扑的枸杞和大枣,当然还有一层薄薄的透明的浮油。每一份肚包鸡都得经过三四个小时的慢火煨炖,这样才能使食材完全地融合。
      是啊,如此诱人的肚包鸡,如果没有讲究的享用程序,不就辜负了这道美食。一观汤色,再闻香气,三听故事,接下来才是切分,一套流程下来,温度自然更加适口品尝了。说起研发肚包鸡的最初念头,主人家说是受老家妇女坐月子进补风俗的启发,谁家媳妇生孩子,他们都会煨鸡汤,炖猪肚、猪脚,并配以山间采挖的麦冬、沙参、刺梨根等中药材。令人感叹的是,在彭巍夫妇这对有心人手中,这道包含着民间养生智慧的肚包鸡,经过二十多年的配方提炼、烹制推广,已登堂入室,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广受推崇和喜爱的地方特色菜肴。席间,一边聊着主人家烹调技艺和创业故事,一边品味着肉质嫩滑、汤鲜味美、香气馥郁的肚包鸡,还有刚从红岩村农产基地采摘的新鲜芦笋、野菜和酥脆小鱼,真是大饱口福耳福,不亦快哉。
      从大伙儿热络的摆谈中,我们知道红岩村现已更名为红岩社区,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来村上参观学习、休闲采风的人络绎不绝。大伙儿让我也带孩子们回来转转。我说一定会的,要让他们来看看村里的变化,记住这是他们的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