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文化现象的本质精神还原
——周航学术专著《“红岩”文化现象》读后
-
□张文浩
小说《红岩》及其衍生的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在其传播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红岩”文化现象。“红岩”文化对当代中国精神的塑造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将继续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进程。
面对当代接受语境,弘扬红岩精神与传承“红岩”文化,在传统的宣传模式外,对其进行学理研究,了解其生成机制和发生学的内在逻辑,阐释其中文化精髓、时代创新性价值与探索传承新路径,不失为一种助力。
周航在尊重史实和适应新传媒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撰成学术专著《“红岩”文化现象》,提炼“红岩”文化的新时代精神内涵,提出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初步实现对“红岩”文化现象的本质还原。
此书基于弘扬优秀革命文化精神的立场,以客观冷静的分析态度,从多重文献的互文参鉴出发,实现对“红岩”研究模式的创新。
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鲜明的问题意识。《“红岩”文化现象》前三章深入解读小说《红岩》及其衍生艺术作品,在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审美属性、传播途径等方面,都反映出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如审美属性方面的问题意识,小说《红岩》作为带着特殊使命感和宣传宗旨的集体创作物,对上世纪的受众来说,其思想内涵的共情效应足以弥补审美效应。但对当前新时期的受众来说,这种弥补就可能捉襟见肘。
那么,《红岩》还有无其他文学性审美元素呢?周航以独特的眼光,发掘小说文本里的诗意存在,帮助受众发现被遮蔽的诗性审美内容。他注意到小说中的现代新诗、歌词、顺口溜、旧体诗词、格言警句和对联等,证实这些诗歌元素对叙事进程的艺术功能。从古典的“兴、观、群、怨”诗教思想角度,阐明《红岩》采用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契合了中国文学传统。
这实际潜含一种思考:如何从整体上综合性把握并利用新的观念和技术,并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对中国青少年进行有实效性的革命文化教育?
铺设时代价值转化和影响力考量两条研究线索,也是此书较显著的特色。
学术研究讲究尊重历史规律和直面现实问题,它不是书斋里的自我臆念重组。周航对“红岩”系列文本的解读、文献资料的分析、文化精神的宣扬,都在客观理性还原历史真貌的基础上,以现实关怀的热忱提出红岩精神浸润人心的若干方略,提出“红岩”文化现象进行本质还原的考察路径。
如在第三章涉及关于红岩英雄群像的认识问题,即红岩英雄群体似乎是钢铁铸造的,是否成为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局限性。这实际是在询问新时期应如何理解红岩英雄精神的崇高性和品质的真实性,解除此类疑惑,有助于理解“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真正含义。
周航以互文相证方式,看到网络传媒的沟通性和交互性、真切的参与性和感官性对搭建“红岩”文化与受众群体交流桥梁的优势作用,列举了红岩百度贴吧的热议话题:“如果被关进渣滓洞,酷刑之下你会招供吗?”通过分析各方讨论情况后指出,参与者对“红岩”文化设身处地地理解与思考,无论哪种选择,都是对常人所不能及的红岩精神的高度肯定。其分析意图,在于革命经典作品对后世文学、思想和社会的影响力考量,准确进行历史定位,提炼其精神品质的当代启示意义。
有机融合宣传和研究这两种话语方式,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此书秉持了这种学术精神。
周航看到现阶段“红岩”文化网络传播所显现的某些弊端,提出建设性方案,建议大力清洁“红岩”文化网络传播环境,大力维护和推广传播“红岩”文化网站。
此外,此书在审美疲劳和文化淡化、社会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突等方面,均对相应问题进行学理式批判,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宣传和研究实现动态平衡。
《“红岩”文化现象》广角扫描文化现象的物质、精神和制度诸层面,完成一项系统工程的考察活动,提纲挈领地分析了由小说《红岩》牵引出来的“红岩”文化现象的种种论题。同时,聚焦文本的创新解读,自然延伸出红色文化、红岩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构建,并在历史和现实互鉴中界定关键概念的内涵精髓,进而讲好红岩故事,展示“红岩”文化景深。
归结起来,这本著作初步实现了对“红岩”文化现象的本质还原。它不是胡塞尔式的将外在事物消除掉并把事物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只在唯心的自我意识运动中直观本质,而是在唯物史观指引下对“红岩”文化现象的本质精神还原,体现学术责任感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使命感,有机融合精神宣传和文化研究,为弘扬红岩精神提供学理参鉴。
当然,如果对革命经典文艺作品在当代社会的接受困境增加一些调查性材料和分析性笔墨,“红岩”文化在新时代接受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型和创新性发展,将更能凸显其历史必要性和必然性。
(《“红岩”文化现象》,周航著,巴蜀书社,2022年1月)(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