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虚假环评报告“污染”绿色发展

  •     

    □龙敏飞

      靠抄袭半小时就能编一份环评报告,环评师到现场勘察摆样子甚至有的从未出过现场,许多报告编制人员署名为代签……最近《半月谈》透露,2023年至今,国内多个省市曝光了环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案例暴露出环评师资质管理松懈、评审专家把关不严、平台预警机制滞后等诸多漏洞。
      仅有一名环评师,却为全国753家企业出具虚假环评报告,一起环评造假案件,涉及全国20余个省份100多个县市区……环评造假现象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从各方调查可知,环评造假乱象频发,最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是前端的环评报告撰写,基本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各种复制、粘贴层出不穷;第二,是很多地方的环评报告审核,存在把关不严、审核不硬等情况。双方共同“失守”,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环评报告和相关审核形同虚设,让人对此心有余悸。
      环评报告是推动绿色发展的第一道门槛,其准确性、专业性,审核的严谨性、科学性等内容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当环评报告和审核完全变成“走形式”“走程序”之后,这对绿色发展带来的冲击,是难以估量的。这条防线一旦失守,绿色发展便很容易沦为“纸面上的绿色发展”。
      如今,一些地方开始意识到环评报告乱象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开始严查环评报告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个人,并依法对其进行处理,这些都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制度规定不能成为纸老虎,这是基本常识。当一些地方存在虚假环评报告的问题,那对一条链上的相关方进行严惩,便是必须之举,如此才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力,避免更多效仿者。
      出现虚假环评报告,我们既要处罚更要预防。环保部门应严把“质量关”,加强环评信用平台智能化建设,及时监测环评机构业绩异常增长、跨省大量接单等情况,便于及时发现弄虚作假等行为;应积极完善现场质询制度,让环评师参与现场质询,不能让“挂证党”存在,确保环评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努力推出“黑名单”制度,一旦有企业参与了环评报告造假行为,就应该进入这一名单,以示警戒,后期也应对其业务进行重点监管,消除潜在安全隐患。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