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 悟

    遇见“是父是子”

  •     

    □方永江
      眉山生三苏,草木自葱茏。
      我不止一次听四川大学张志烈教授说起一副对联,老先生每每说起总是激情难抑。他说,撰写对联的人似乎觉得四川、眉山,除了三苏,再没几个读书人了;实际上,除了三苏,四川、眉山的读书人比比皆是啊!因为有三苏,如果眉山都没有文化自信,哪个地方能有呢?爱深情切,虽是一家之言,却也令人闻之动容。
      2022年6月19日,我客居乐山,专程去访凌云山上的东坡楼,反复诵读那副对联:“江上此台高,问坡颍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看嘉峨并秀,扁舟载酒我重来。”痛感何绍基的良苦用心、张志烈的醍醐灌顶。前人的辉煌,既是耀眼的光环,也是沉重的负累。站在巨人肩上,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岂不有辱先贤?
      橙黄橘绿,惊喜来了。2023年10月13日,我应邀参加张花氏新书首发式,欣然前往。
      春风化雨,三苏的流风遗韵润泽了眉山,润泽了广袤的山川。作为三苏近邻的夹江人,张花氏深受沾溉。经年累月,他醉心其中,从眉山、成都、宜宾一路高歌猛进,飙到了岭南琼岛,唱大江东去、荔枝熟透、月亮高升,一屋哄堂,满桌尽欢,抑或会心一笑。“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张花氏得了苏轼乐观旷达、潇洒自适的真传。
      他乐以忘忧,乐不思蜀,一个猛子扎进苏学的海洋,溅起浪花一朵朵:《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东坡茶》《东坡酒》,乃至今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是父是子——三苏家风家教》。用快乐种植快乐,用快乐分享快乐,快乐便得到了无限放大。三苏文化景仰者笔耕不辍,深受读者喜爱的相关图书不断涌现,这正是三苏家风向学向善的现实表达。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耕读传家,传递的是什么呢?躬耕丰衣足食,不是囤积居奇待价而沽,在饥馑年月牟取暴利,而是开仓放粮赈救灾民。勤读学有所成,不是飞黄腾达、鱼肉百姓、祸害国家,而是把丰碑筑在苏堤之上、融入黄楼之中,五日知府、千载苏公,真是超然;在黄州、惠州、儋州垂老投荒、生还无望的人生逆旅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是父是子》以经篇、纬篇、外篇统摄苏门为学、为政、为人和为己家风,自苏序起,至苏籀止,爬梳五代,引故事于典籍,出妙理于本源,发一 言有依据,成一语无虚妄,这正是三苏家风求真求是的现实表达。
      张花氏别致之处在于,专辟一章为程夫人作传,且是唯一大书特书的女性。前些年,眉山建“四大(三苏、程夫人)主题公园”,苏轼公园、苏辙公园、苏洵公园成,程夫人公园紧随其后,我全程负责文化策划,郑重其事写了一篇《请叫我程夫人公园》,条分缕析程夫人喜读书、识大义的美德,正与当下提倡新时代女性自信自强自尊自立精神相契合。张花氏今之“家国兴衰,本于闺门”,浓墨重彩,自出新意,快其怀而宽其慰,这正是三苏家风有胆有识的现实表达。
      许多人都称道苏轼是最具有现代性的古人,张花氏从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角度,解读程夫人读史明志、文行忠信,不残鸟雀、孝慈仁爱,不发宿藏、贤良方正,敦亲睦邻、济世济民的理念和思维,我们可以说,程夫人同样是具有现代性的伟大女性。程夫人在三苏家风形成、传承及发扬光大中所起到的关键性、独特性作用,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上妇女对家庭和国家所作出的贡献,这正是三苏家风敢作敢为的现实表达。
      我还特别用心地研读了附篇,从这涓涓细流中,我读出了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读出了曲水流觞、轩窗梳妆,读出了生死茫茫、惊涛骇浪……这清清亮亮的江水,终是汇入浩瀚无垠的大海,成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优良家风,在创造我们这个时代新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从苏祠出发,从全世界回来。
      “是父是子”是三苏祠郁然千载的一个匾,是致敬先贤孕奇蓄秀的一本书,明亮深情地讲述着三苏是眉山的,中国的,世界的。这场心心念念的遇见,让人如沐春风,倍觉温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