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以工程招投标领域整治“硬措施”提升营商“软环境”


  • 宜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公区。

        

    □李李 文/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全省上下拼经济、搞建设、抓项目的大背景下,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聚焦交易服务工作实际,深化服务制度机制改革,不断强化公共资源交易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不断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效能,巩固提升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整治成果。2023年,宜宾全市完成各类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项目2505个,成交总价598.59亿元,节约资金27亿元,溢价金额4.3亿元。在这个年度“答卷”的背后,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抓手”有很多,其中一个“抓手”就是针对工程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开展的系列专项整治“硬措施”。

    突出重点抓排查 瞄准问题强整改

      工程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反复性、顽固性、综合性。“我省于2020年部署开展工程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整治,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印发《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工作方案》,2022年印发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工作提示函》和任务清单。”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说,该中心先从“一张表”入手,通过“宜宾市串通投标治理调研问卷表”,对可能存在的串通投标的表现形式及原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防止串通投标采取了一系列“硬措施”。
      首先,从源头下手,严把“文字关”。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招标文件是项目实施的依据和框架,为此,中心于2021年8月设立交易核验科,负责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公告等信息核验工作。2023年,中心对744个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3000余条招标信息进行核验,指导招标人及时修改招标文件中出现的限制性、歧视性、倾向性条款;同时,招标文件发布后,交易系统自动在线推送至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全市11个县(区)行业主管部门均开展了工程项目招标文件在线监督检查工作。
      其次,关注评标专家的“言行举止”,堵住评标专家在评标过程中可能钻的“空子”。“在开标结束后,开标信息延迟推送,隔断‘勾兑’机会。”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中心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在开标结束后8小时并在评标结束后再推送开标记录表”的双重保障方式,防止评标专家影响评标结果。同时,在开标当天,推行“三同时”,即推行同一工作日多个依法必须招标工程建设项目,在同一时间开标,同一时间抽取评标专家,评标专家同一时间进场,避免投标人(或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与评标专家“点对点”勾兑。自2023年4月实行“三同时”工作机制以来,已有500余个依法必须招标工程建设项目在其开标当日与其他项目同时开标、同时抽取专家,已有3200余名评标专家在不同项目参与评标当日同时进场。
      在评标现场,为防止出现各种暗语、暗号,评标室工位屏风加高。同时,在评标过程中如确需会商,评标委员会组长需通过“点对点”呼叫系统告知项目监督人员,并在现场监督和见证下开展会商工作。此外,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采取无论纸质或线上质疑、澄清均需项目监督人员和工作人员知晓、同意并记录的方式,避免评标专家与招标人或投标人信息互通影响评标结果。

    数字“手段”再加码 整治合力显成效

      坚持数字化转型,持续打造公共资源交易“全国一张网”,一直是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字化赋能除了能让交易主体从“面对面”到“屏对屏”,实现交易“零跑路”的便利,也能从技术手段上为工程招投标领域治理工作提供新路径。“远程异地评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物理隔离。”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四川省远程异地评标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用省公共资源交易远程异地评标调度系统,对总投资或打捆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投标人20家以下依法必须招标项目常态化推行远程异地评标,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干扰。2023年,开展省内常态化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10宗,跨省远程异地评标3宗。
      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字化转型,依法必须招标和自愿进场交易的工程建设项目,除涉密、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尚未制定电子化标准招标文件范本等特殊工程外,已100%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投标,有效防止投标人线下聚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也降低了串标围标风险。
      利用大数据手段实施“智慧”监管。据了解,目前该中心已建成招投标数据归集分析大平台,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与行政监督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实时跟踪、监督每个招标项目全过程信息。同时,计算机辅助评标功能可对投标文件中的“不平衡报价”“单价遗漏”等自动提示,减少评标专家工作量。此外,利用大数据比对分析技术,在评标环节对项目进行“清标”,实现对投标人疑似围标串标行为的监测预警,即对不同投标人编制或递交投标文件的电脑设备编号、计价软件编号、商务标接口码、购买电子保函IP地址等信息进行自动比对,若任意一项信息一致,将在系统中向评标专家发出预警,评标专家根据招标文件规定对涉及的投标文件作废标处理,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则在评标结束后将异常情况移送行业主管部门调查处理,严厉打击串标围标。2023年,监测预警涉嫌围标串标项目19宗,涉及投标人61家。

    营商环境再提升 努力创建宜宾“样板”

      治理的“硬措施”带来了营商“软环境”的提升。“2023年,15535家投标人在线参加交易活动,2276家投标人在线办理数字证书,节约交通、差旅、标书印制等成本3500余万元;节约等待评标专家时间450余小时,节约评标专家差旅费约8.6万元;705个项目11809家投标人次使用电子保函递交投标保证金,释放投标保证金26.43亿元;清退历史沉淀保证金6108万元,退付投标保证金利息15.2万元。”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在此基础上,还在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曝光21户企业、27件违法违规和不良行为信息;2023年,累计向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移送40宗工程招投标项目违法违规线索,涉及69家投标人、4家招标代理机构;协助招标人与行业主管、行政监督、纪检监察、审计、公安等部门完成134批次、549宗项目资料调阅。
      宜宾的做法也获得了业内的肯定。该中心先后在2023年全省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工作会议、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效能提升行动推进会暨交易业务培训会议、全省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标准化服务座谈会上交流发言;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宜宾市南溪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宜宾市叙州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入选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杆”,5个典型经验做法入选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创新案例;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河南省鹤壁市、四川省巴中市等地的13个单位先后派考察组到宜宾考察公共资源交易工作。
      “今年我们会在工程招投标领域整治再‘加码’。”该中心工作人员说,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探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暗标盲评”,改变固有的投标文件编制模式,隐匿投标企业信息,实现技术标“暗评”,避免评标关键信息泄露,增强评标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