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以来,硅料价格持续下探,整个光伏行业面临产能阶段性过剩压力

    逆势扩产,光伏龙头的“攻守道”


  •   1月4日,内江首个太阳能提灌站在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赵家坝社区建成投入使用。田家镇依托内江长江现代农业园区奖补项目和科技赋能,在青龙河畔建成太阳能提灌站,有效增加灌面1000亩。樊文秀 摄(C视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

    市场解码
    产能扩张
      ●2023年以来,通威、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多家头部企业均实施了产能扩张计划
    加大布局
      ●成都、眉山、乐山、宜宾、德阳等地也在加大光伏产业布局
    推陈出新
      ●这些头部企业和城市的新增产能都有相似特点:瞄准新一代技术路线,采取一体化布局,加速淘汰低效、高成本的老产能,建设高效、低成本的先进产能

      近日,通威股份宣布,拟在鄂尔多斯市投资280亿元,瞄准光伏源头环节——工业硅、高纯晶硅新建产能。
      除了通威,2023年以来,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多家头部企业均实施了产能扩张计划。省内,成都、眉山、乐山、宜宾、德阳等地也在加大光伏产业布局。
      2023年以来,硅料价格持续下探,整个光伏行业面临产能阶段性过剩压力,龙头企业们为何逆势扩产?

    A
    成本优势明显,抢占技术高地,通威逆势扩产
      2023年以来,通威已在包头、广元、成都、乐山等地新建产能,涉及硅料、电池片、组件等多个环节。目前,通威的高纯晶硅和电池产能已位居全球第一。据分析,位于鄂尔多斯市的项目投产后,通威高纯晶硅产能有望实现翻番,将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行业下行压力下,企业为何还要大手笔扩产?通威股份相关负责人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成本优势。去年,硅料均价从年初24万元/吨左右的高点降至目前的6万元/吨—7万元/吨。不过,通威股份2023年半年报显示,硅料方面,公司生产成本已低于4万元/吨。这意味着,企业的上游生产环节仍有较大利润空间。
      二是抢占技术高地。当前,光伏电池技术正加速从传统的P型向N型电池技术迭代。“通威正加速先进技术的迭代升级和落后技术产能的出清。”通威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从通威此次的扩产项目来看,内蒙古拥有电价、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等综合优势,可以在未来进一步帮助公司巩固成本优势。同时,新产线产能将更加适配下游N型技术迭代带来的需求,产品市场竞争力会更强。
      这位负责人进一步分析,规划产能不等于实际产能,实际产能也不等于有效产出。他举例说,比如N型新兴电池技术,对工艺要求极高,且需要持续进行产线优化,不同企业爬坡速度和良品率差别很大,阶段性有效产出会低于外界认知。
      此次落户鄂尔多斯市的硅料项目,将有2年左右的建设周期,一期项目计划于2025年底投产,预计在2026年形成有效产量。“企业将为硅料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做好充足准备。”上述负责人表示。

    B
    多家头部企业加码扩能,扩产项目投资超百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通威逆势扩张早有先例。例如,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料同样面临产能过剩、价格下行压力,但通威却在2018年底逆势扩产乐山和包头的硅料产能。在行业下行周期的这一扩张策略,让企业在2021年开始的光伏新一轮热潮中率先释放产能,其后稳坐硅料龙头地位。
      无独有偶,去年以来,TCL中环、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等多家光伏头部企业均在加码扩能,多家企业的扩产项目投资超过百亿元。观察我省的光伏产业版图,除了已经形成的成都、眉山、乐山千亿光伏产业经济走廊外,德阳、宜宾也成为光伏投资热土。
      2023年5月,天合光能在德阳什邡市投建年产25GW单晶拉棒及配套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07亿元。1个多月后,天合光能又发布公告称,拟出资43亿元在什邡市投建13GW单晶拉棒及配套项目。此外,德阳市罗江区光伏组件智能制造项目也在加快建设。“德阳已把光伏产业作为重点布局的新赛道,着力构建上下成链、左右配套、内外互补、远近协作的良好产业生态。”德阳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宜宾,2023年11月,光伏新势力——和光同程光伏科技(宜宾)有限公司的高效晶硅电池片一期16GW项目投产,并同步开工二期项目。2022年以来,宜宾相继引入英发德耀、四川高景、和光同程等7个光伏投资项目,当地光伏产业已基本实现全产业链布局。2023年,宜宾光伏产业产值已超过200亿元。

    C
    淘汰老产能布局新产能 建世界级晶硅光伏产业基地
      面对行业过剩压力,新增投资的底气何来?过剩主要体现为“结构性过剩”,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但高端产品仍然稀缺——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先进产能永不过剩”。
      梳理后不难发现,这些头部企业和城市的新增产能都有相似的特点:瞄准新一代技术路线,采取一体化布局,加速淘汰低效、高成本的老产能,建设高效、低成本的先进产能。
      以天合光能为例,其新产能布局,主要聚焦N型电池技术路线及大尺寸方向,并着力构建产业链一体化格局。天合光能表示,公司将借助什邡当地的政策及产业配套优势,进一步提高企业一体化程度,增强综合竞争力。
      “近一年来宜宾招引的项目,都是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先进产能。”宜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光伏产业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四川高景生产的硅片以“大尺寸、薄片化、N型高效”为主,英发德耀、和光同程采用的电池片技术,则是转换效率更高、更先进的技术路线。
      产业政策也在激励企业行为。晶硅光伏产业是四川深入实施的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的重点领域之一,全省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四川将集中资源、精准发力,加快建设世界级晶硅光伏产业基地。
      对于四川来说,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背后,还有得天独厚的绿电资源优势和政策红利。“我们在宜宾高新区生产一片光伏电池片,成本要比华东地区低一毛钱。”宜宾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敏说。
      对于行业未来,行业也普遍持乐观态度。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国内光伏累计新增装机163.88GW,同比增长149.4%。华创证券预计,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有望达到365GW—380GW,同比增长52%—58%。中信证券此前预测,到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将达到550GW。
      “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无论是在技术端还是需求端,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都是星辰大海。”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表示,我国光伏、风电的发电量实际占比并不高,国内光伏市场仍有数倍以上的增长空间,当下的波动、光伏行业的优胜劣汰,对于技术进步、降本增效极为有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