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万工程”的义乌启示录
-
义乌市江北下朱村的一处物流基地。目前,该村快递出票量日均一百五十万单以上,辐射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江北下朱村为电商从业者打造的各种服务平台。
编者按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采访组来到浙江省义乌市,探访“千万工程”20年来如何在义乌落地见效,义乌又是如何通过规划引领、国企参与、产业联动,探索出一条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成功路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国平 陈昊/文 吴聃/图
样本观察
白墙黛瓦,青石铺路,一个个精致小院错落有致,一家家创客小店人流不断。有着千年历史的浙江省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正酝酿着新一轮发展规划。
在李祖村党群服务中心,一组照片和数据记录了浙江“千万工程”给这个小村庄带来的巨大变化。这变化折射了义乌20年来乡村建设的成效——连续四年获评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优胜县。
乡村建设难点何在?如何发力攻坚克难?11月底,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采访组深入义乌多个乡村、产业基地采访,探寻浙江“千万工程”中义乌对四川的启示。
启示1
规划引领 编制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方案
11月28日上午,李祖村村口,一拨拨游客、考察团陆续来到这里,在写着“缩影”两个大字的门楼前排队合影打卡。
“缩影”二字,意味着李祖村正成为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李祖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等荣誉称号,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不足5000元升至2022年的5.2万元。同期,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1.1万元涨到268万元。
从李祖村一隅可见义乌一域。“规划引领、分步实施、先行示范,是义乌探索的一种乡村建设模式。”义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杨一峰介绍,义乌主要开展两大层面的统筹规划:在市域层面,有机融合各类产业、空间规划,科学布局城、镇、村空间,形成镇区、中心村、特色村协调发展的格局。在村级层面,因地制宜理清全市每个乡村的发展定位和规划方向。
在2002年至2010年的城乡一体化阶段,义乌市开展了以“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小五化”建设,这项工作也成为后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起源。2003年,《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出炉,被称为全国城乡一体化行动的第一份纲要。李祖村就是在“千万工程”启动后,以整治村口“臭水塘”为突破口,开展全村“小五化”建设。
随后的10年,被认为是义乌的美丽乡村建设阶段,浙江省出台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相关计划后,义乌在2016年出台《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众创乡村”的定位。这一时期,李祖村将收回的老宅进行修缮改造,出租给青年创客使用,目前村里已有60个创客产业项目相继落地。
2021年,浙江作出建设未来乡村的决策部署,义乌市根据地区特点编制了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到2025年全市行政村实现未来乡村应创尽创。李祖村党支部委员方志坚介绍,目前该村正在制定“大李祖”规划,集中乡村发展资源要素,以李祖村带动周边3个村连片发展。
启示2
模式创新 政企结对多元投入共建美丽乡村
分水塘村,位于义乌市西北部的山脚,发展一度相对落后。
2017年,义乌市属8家国有企业作为美丽乡村项目的投资和建设主体,全面深入参与10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建设,补上美丽乡村建设中资金和人才两块短板。项目启动当年,义乌市国际陆港集团有限公司即成立义乌市陆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进驻分水塘村,目前已投资建成古街修缮、参观线路铺装、入口景观等30余项工程。
风貌提升了,产业发展也在提速。国际陆港集团首家自营店“义新欧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开业运营,招引“陈氏家宴”“田园集市”等特色文旅项目。投资4亿元,以分水塘村为北起点,向南串联7个村庄,就是义乌10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的“望道信仰线”。
“乡村建设需要真金白银投入。”义乌市农业农村局农村事业科科长朱雄伊拿出一组数据:2002年“小五化”建设,义乌当年市财政投入超过10亿元,基本完成面上的整治。从2020年开始,每年从农业农村局口线直接投入乡村建设的资金就有至少4000万元。
朱雄伊解释说,一是财政等其他口线未完全统计在内,二是乡村建设进入到新阶段,义乌探索的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政策和工作合力。
“义乌政企结对共建美丽乡村机制,通过5年的基层实践,目前已构建了一线一企一镇街的‘国企+乡村精品线’建设模式。”朱雄伊说,具体做法为,在义乌市级层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农业农村局牵头联系各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结对共建美丽乡村中遇到的问题;8家市属国有企业建立子公司,作为投资和建设主体,具体负责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项目;结对镇街负责精品线工程建设相关的土地流转、政策处理、村民发动等工作。
自开展结对建设以来,义乌市10条精品线已实施工程项目200多个,国企累计投入超10亿元。
启示3
产业联动 强大商贸为乡村电商搭起广阔平台
电商大学堂、直播基地、工厂直供站……在“中国社交电商第一村”义乌市福田街道的江北下朱村,户籍人口只有1000余人,但却有3万多名电商从业人员,村里集聚1000余个电商品牌、6400余家经营主体,年成交额超300亿元。
江北下朱村的发展,得益于距离该村很近的义乌国际商贸城。
义乌市农业农村局秘书科(农村经济科)科长谭平强调,义乌城乡产业联动并不是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而是义乌通过商贸产业为乡村电商搭建起了广阔的平台。
广阔首先体现在物流通达上。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平均一秒钟就有一辆车进出。义乌与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在50个国家设立210个海外仓。在江北下朱村,快递出票量日均150万单以上,辐射全国20多个省份。
广阔体现在货源上。义乌国际商贸城营业面积达640余万平方米,有约7.5万个商位,经营26个大类、210万个单品。有这样一个类比:如果一个人在每个商位前停留约3分钟,按一天8小时的营业时间计算,逛完整个市场需要一年多时间。
在义乌,电商被定位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义乌创新开设电商直播专项职业技能认定,成立浙江省首个直播电商学院,推动“保税+直播”模式创新。目前义乌全市拥有各类直播服务机构70余家,建成投用直播电商基地20个。2022年全市开展直播带货56.7万场,完成零售额387.23亿元,同比增长19.17%。
截至目前,在义乌440余个行政村中,电商专业村有220余个,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对义乌而言,实体与电商融为一体,有力推动了义乌商贸市场的共同繁荣。”谭平说,“以产业为纽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最核心的目的是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