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保障
省直部门如何保障目标实现?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浩煊
11月28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3个部门分别作交流发言,就省直部门如何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行分享。
财政厅——加强财政支撑保障
加强财政支撑保障,首先要摸底数。财政厅将全面梳理必保项目,做好筹资方案,确保资金归得拢、打得足,并按照不同行政村的基础条件和建设水平差异分类支持。
为保证资金筹得来、落到位,财政厅将会同主管部门持续加大向国家部委汇报力度,全力争取上级支持。在筹资任务上实行筹资责任包干,将筹资任务细化对应到具体项目、资金级次、支持环节和推进年度,确保各级筹资如期到位。
有了财政支撑,更要盯紧绩效,确保资金管得严用得好。我省将建立负面清单、严格绩效挂钩、加强财会监督,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并对成效显著的地方,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试点示范上予以倾斜。此外,还将开展全过程监督检查,实行任务、资金、绩效同步下达、全程跟踪。
住房城乡建设厅——培育中心镇、改善人居环境
不断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加强统筹布局,在城市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打造不同种类的中心镇。在抓好现有1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示范建设基础上,再培育创建1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引领带动全省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年底前完成《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修订,不仅要持续推进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还要开展住建领域城乡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评估、申报和认定,守住乡村文化根脉。
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问题整改整治,支持各地补齐设施设备短板,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置全链条管理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业农村厅——激活内生动力,提升生产生活条件
做实产业提质,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90个粮食主产县每县建设1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建设立足四川、面向西南的粮食高产“样板区”。
做实基础补短,大力提升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生产条件上,要加快建设“天府良田”,用8年时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三年行动,推进建设3个省级农机专业园区。提升生活条件上,统筹推进路水电气讯“五网共建”,接续实施“厕所革命”整村项目,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做实治理增效,不断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广运用“川善治”管理平台,开展智慧乡村治理试点,培育高素质乡村人才,确保四川乡村振兴职业学院2025年招生。此外,每年培育100个精品村和1000个示范村,通过认定一批先行村,做实示范引领,梯次推动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