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紧“米袋子”成与会代表关注点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燕巧
“这个模式下,一亩水稻能产多少?”11月28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议与会代表走进了乐山市夹江县新场镇东风村。东风村党委书记肖国贵原本计划重点介绍村里3000亩茶叶出口备案基地,但大伙儿更关心的是2000亩稻药轮作基地情况。在德阳绵竹市孝德镇年俗村,孝德镇党委书记侯科计划重点介绍年俗村如何发掘传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但大家更感兴趣的是,年俗村借助土地细碎化整理增加了200余亩粮食种植面积。
与会代表为何重点关注扎紧“米袋子”?会议在部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时,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了重要位置。
首先,这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原则有关。“不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怎么建,农村不能不种田、不种粮。”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不断重复一个观点:农业生产是农村的最突出特征和存在的关键。
在该负责人看来,离开了农业生产,农村就失去了最大的特点特色,也偏离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初衷。
其次,和四川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有关。“‘多种粮、种好粮’,是四川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刘代银介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全省性工程。四川所有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都由村民承包经营。在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背景下,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是硬性要求,“良田粮用”则是全省土地经营的指导性原则。
如何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背景下“多种粮、种好粮”?
会议提出的思路是: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扎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种业,积极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深入实施“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其中,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建好高标准农田是基础,种业与农机是支撑,园区是载体。
参观点位中的东风村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把220亩撂荒地改造成了高产田。年俗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把4个村民小组的1800多块田(原面积1500余亩)整理成140余块,增加耕地200余亩。
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世俊认为,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意义在于堵住大拆大建、贪大求全的口子。高标准农田建设,则为稳定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提供了可能。
“良种和良机要向园区集中。”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实践证明,现代农业园区就是聚集资金、政策、项目和其他要素的洼地,也是支撑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园区内土地集中连片,很适合规模化经营、配套社会化服务,也比较容易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机具和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