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凝练体育特色 扎实推进学院建设内涵式发展
-
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近年来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等战略机遇,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特点和体育高校的特色,挖掘利用体育精神和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一条以聚焦“课程+项目+服务”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之路。
□马院宣(图片由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把握课程基本点,厚植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
站稳思政课程主阵地,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方位谋划,精准施策,成立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常委会每年召开专题会研讨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涵盖本硕博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工作,准确定位、优化建设6门思政主干课程,积极对标,开设“四史”“医学伦理”“体育美育”等选修课程,结合体院学生的特点,多方面运用情景式、渗透式、融入式、研讨式等教学模式,打造优秀在线课程和混合式课程。注重校地合作,与地方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延伸思政大课堂,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实现育人功能。
积极发挥学院学科引领作用,凸显课程思政同向价值。优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由学校党委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联合主导,宣传部、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协同配合、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探索形成“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双教师建设模式,由学院思政课教师作专业课程思政共建人,指导和帮助专业课教师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挖掘体育文化要素,进而反哺思政课程建设,以“体”为连接点,将各专业特性构筑串联成“+体育”或“体育+”的特色化、资源融合性课程思政育人链条,实现在“思政+体育”理念下的备课交流、合作研讨、主题实践等活动的常态化推进和研究性发展。积极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政治组开展教研交流活动,邀请成都市政治特级教师作专题讲座报告,聘请成都市第七中学、成都市树德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担任学院兼职思政课教师,逐步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范围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并积极推进实践探索。
打造项目生长点,深培体育文化类思政品牌
优化课堂教学,打造“时政十分钟”课堂教学创优品牌项目。坚持“八个相统一”,坚持“第一时间、第一反应、第一主体”的原则,围绕“时事焦点、社会热点、教学关键点”等着力点,形成“紧跟国家大事、关注社会万象、聚焦体育话题、直面学生困惑”的课前热点主题轮换机制,同时阶段性设置体育类、文化类的讨论议题,搭建起思政课堂师生多向互动的特色平台,长效性发挥文化育人功效,形成全校思政课堂全覆盖、全学段学生全参与的良好育人局面。这一形式充分体现了思政教学的“时效性”“价值性”与“双向主体性”,因其创新性和特色性获得《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等平台的宣传报道。
创新实践手段,打造“体育与中国革命”虚拟仿真博物馆特色项目。积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政教育的发展新态势,开展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依托的思政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技术攻关,全力打造由5款软件组成的“体育与中国革命”虚拟仿真博物馆项目。该项目坚持大历史观,立足学校体育史研究学术优势,高度凝练党史融入体育发展史的校本特色,深挖其中的体育文化元素,推进技术赋能资源建设优势与师生沉浸式交流体验的教学优势相结合,将红色体育文化等渗透到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现已完成第一期“延安精神与红色体育的开展”软件开发并入围国家级“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评选名单。目前正继续打造“体育与辛亥革命”“奥运梦与中国梦”两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努力形成具有行业领先性和市场推广性的思政创新品牌。
找准服务聚合点,筑牢宣讲舆论阵地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多部门联动中有效服务。在教职工时政宣讲中服务,成立意识形态与时事政策教研中心,建立宣讲制度,探索形成常态化、系统化的线上线下宣讲模式,形成学院“能发声、善发声、优发声”的态势。在学生社团活动中服务,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承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学生社团的常态化指导、院系大型活动意识形态的专项指导、学生技术代表队意识形态的特殊指导等,多方面发挥学院的服务作用。
搭建论坛交流平台,积极推进落实校地合作。注重论坛建设,依托学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体育思想研究中心、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研究院,举办全国“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系列学术研讨会共5届、学校理论研讨会共3次,相关学术活动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宣传报道,学院的公共服务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