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善用“田野”大课堂 搭建“四馆”大平台
-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四川省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基地——育廉馆。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建校之初成立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政治教研室;1978年,开办成都地质学院哲学师资班,历经“两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建设;2010年10月,成都理工大学按照二级学院建制组建政治学院;2015年11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11月,学院入选四川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马院宣(图片由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聚焦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打造思政课“田野”实践教学特色品牌
建梯度、育一流,全力打造以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为代表的思政课课程群。构建“培育、遴选、申报、建设、提升”的五级梯度培育体系,近五年学院获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次,其中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各1门。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高,好评率达98.4%。
聚优势、强特色,倾力塑造思政课“田野”实践教学品牌。扎根中国大地,弘扬地矿院校特别注重实地教学、野外教学的优良传统,依托6项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建成革命传统教育等四大基地群、46个校内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引入“田野教学”理念,创设“云端上的课堂”等系列特色“田野课堂”,构建“三事一场五问七理”问题链,编写实践教学指导、记录手册,构建测评体系,全面推进思政课田野实践教学改革,5万余名学生直接受益,60%的毕业生扎根西部地区和地矿油核行业。学院教学成果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四川省一等奖2项;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四川教育动态》先后3次推广学院田野实践教学改革经验。50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来学院交流改革经验。学院发表高水平教改论文20余篇。近五年,46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得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表彰;学院本科生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2项。学院教学改革情况被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报道50多次,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面向基层、扎根西部,打造文化育人、理论传播和社会服务特色品牌
依托“四馆”,提升特色文化育人水平。建设有鲜明特色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四川省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基地“育廉馆”、川剧艺术传播博物馆、校史馆等“四馆”平台,充分发挥场馆综合育人功能;与成都市委相关部门联合打造“思政大讲堂”,先后邀请80余位知名专家举办100余场讲座。加强学院文化建设,设立文化墙,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获批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精品项目1项。
面向基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以学院师生为主体,先后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师生宣讲团,建立四级理论研究宣传体系,深入基层宣讲400余场次,直接听众达6万余人。学院3人入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四川省委宣讲团专家库、2人入选四川省党员教育师资库、3人入选成都市党员教育市级本土讲师。2023年学校师生宣讲团入选团中央“青年讲师团”。
扎根西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阵地+平台+队伍”作用,积极服务思想理论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和基层社区治理。先后参与中宣部、四川省委等调研课题、重大专项活动和重要文稿起草,获得好评,近五年,学院教师撰写的相关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6次。学院组织专家团队赴黑水县开展党建理论指导和结对帮扶,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名教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其中1人被评为“2020年度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先后与全省12个市、区党政部门签订共建合作协议,承担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承担甘洛县、理塘县“三区计划”。获批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1项。社会服务情况被新华社、《中国社区报》等报道30余次。
学科和科研“双轮驱动”,打造交叉融合研究特色品牌
扎实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校内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积极培育一级学科博士点,本学科在“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居前30%。建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凝练“社区思政”特色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0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获得“B+”评价。
大力推动科研特色发展。聚焦“地质/地理+人文社科”研究特色,构建“平台+团队+带头人+项目”模式,整合学校地质、资源、环境等传统优势学科力量,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建设“西部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平台,聚焦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高校廉洁文化、社区思政等特色科研领域深入研究。近五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CSSC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收录55篇;出版专著20部。新增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举办8次高水平学术和教学会议。学院成为6个省级学会副会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