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持“三个落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崔发展向金阳县干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紧扣学校行业类高校特点和学院自身发展特色,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教学和学科建设中,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
□马院宣 (图片由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
学院坚持多层面、多形式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一时间组织全员通过观看直播、参加宣讲会等形式开展集中学习。校党委书记为学院思政课老师作了主题宣讲报告,全院师生党员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师生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党课等形式,全面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院坚持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传承学校“三老四严”等优良传统相结合,与西南石油大学“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精神内涵相结合,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面向边疆、基层就业比例达70%以上。在深入学生教室、寝室、活动室等开展主题班会团会的同时,突出活动特色,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竞赛、党章知识竞答等活动,共计500余人次参与。学院还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互联网+”大赛等,学院的红色逐梦之旅项目获第九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环环相扣”思政课一体化学生暑期社会服务实践队入选2023年红色教育实践省级重点团队。
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思政课教学中
学院制定实施《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施方案》,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结合课程特点,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德法课重在讲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纲要课重在讲授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程;原理课重在讲授坚持“两个结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以及贯穿于“六个必须坚持”之中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各个相应的专题中。学院还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竞赛。送“德法国安”进社区、着力打造“大思政课”等工作经验被《教育导报》等媒体报道。
学院秉承“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结合石油行业高校实际,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整合校内外教学力量,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大师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艺术,形成“互联网+石油精神+问题链”系列教学方法体系;打造特色实践教学品牌,形成“1+5+N”实践育人体系;建构出以大师资为关键、以大资源为平台、以大思政“金课”为核心、以社会大课堂为拓展的“四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找到了一条行业高校建好思政课、行业资源助力思政课的路径。学院1个团队获得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个团队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设计之星”,1人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人入选2022年四川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2门课程入选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1个团队获得全省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学科建设中
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以高质量理论宣讲传播先进理论、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大四川省委宣讲团成员、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崔发展等先后赴四川警察学院、西南医科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开展宣讲。党的二十大四川省委宣讲团成员、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张小飞教授赴南充顺庆、西充、营山等地开展宣讲。学院组建教师宣讲团,赴校内外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宣讲40余场,组建学生“思源宣讲团”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学生寝室、教室、社区”宣讲活动,累计开展宣讲30余场。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重在学科贡献,以优异学术成果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结合学科特点和岗位聘任职责,科学开展科研成果分级分类认定。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进修提升。建立项目申报管理制度,将项目申报纳入科研教学岗教师岗位职责。优化校级研究平台,组建校级科研团队8个,推进实施“人人入队”计划。2022年10月以来,共发表论文60余篇,获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项,新增四川省能源文化研学基地、四川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论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2个。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和相关单位科研工作者,举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院长论坛”,全国12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做专题研讨,进一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