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论铸魂 特色发展


  •   2021年12月,学院多名教师在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讲课比赛中获佳绩。

    2021年10月,学院获批全国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立项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关键责任。作为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坚持把建设全国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西部重镇”、服务带动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目标任务。2021年以来,学院以“新财经”战略升级为牵引,依托学校“一流学科培优”和“财经科技创新”两大平台,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理论铸魂、改革创新、特色发展,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马院宣(图片由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坚持学深悟透,构建理论武装“3+1”学习模式
      学院高度重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坚持理论铸魂,构建理论武装“3+1”学习模式。“3”,指常态化的学院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全院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1”,指在前述制度基础上,创造性推出“专题读书班”制度,分类举办专题读书班,将“领导带头示范学和师生跟进学”“个人学和集体学”“原原本本学和研究阐释学”“悟原理研讨和集体备课促转化”有机融入“3+1”模式中。两年来,学院按照上级党委统一部署,创新具体载体和形式,组织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学习,全院师生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教学能力。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西南财经大学成立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三进”集体备课组,学校党委书记担任备课组长,召开4场集体备课会,全体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骨干教师参加。学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制订《西南财经大学思政课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讲稿》及配套课件,在2022年秋季学期对全校思政课教学班级学生进行集中宣讲,覆盖207个教学班,每个班均采取“3+1”授课模式(3节课集中专题讲,1节课师生集中研讨谈学习心得感悟),学生反响热烈,教学效果良好。

    深化教学改革,探索“虚”“实”结合的思政课育人体系
      近年来,学院在持续推进传统思政课实体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过程中,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引入“沉浸式”“体验式”教学理念,探索虚实融合的情景教学法——“虚拟仿真(VR)体验教学法”,研发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体验教学项目,目前已在全国大中小学得到推广应用,项目还先后受邀参加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国家大剧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不忘来时路 永远跟党走——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主题展,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全国启动仪式,第二届、第三届“丝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活动;“红军飞夺泸定桥”情景教学法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孵化教学成果《三个代入:虚拟仿真技术助推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探索实践》先后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学院积极响应全民阅读倡议,紧密结合学院理论学科特色,凝练学科特色和经典传承,成立“光华经典读书班”,采用“教授领衔、开放共享”的创新理论学习模式,坚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阅读方法,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讨式阅读活动。截至2023年7月,读书班已举办56期。

    突出社会服务,打造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先锋队”
      不断凝练学科特色,打造“西财马院”学术品牌。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成果的阐释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逻辑等领域持续加强阐释研究。2021年以来,先后立项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以及教育部思政专项重大攻关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四川省社科重大和一般项目等1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CSSCI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平台发表阐释文章50余篇。
      学院高度重视发挥理论学科优势和人才队伍优势,主动投身社会服务,精心组织参与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工作。党的十九大以来,3位教师入选省委宣讲团、教育部思政课教师“百人巡回指导团”。20多名师生参加成都市和学校党委组织的理论宣讲团。学院师生宣讲超过150场次,获广泛赞誉。在西南财经大学承办“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四川省高校理论宣讲选拔赛复赛、决赛过程中,学院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助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