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领更多人走近唐诗宋词,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专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



  •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②
    古代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从而获得精神滋养。
    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
    我们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我们的任务是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学理探讨和代际传承。
    向全社会普及古典名著是传承文化最有效的手段。
    让古典名著脱离学术“象牙塔”的束缚而走进千家万户。
    人物简介
    莫砺锋
      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梅庵书院首任院长。2014年被评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
        ●他是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他是南京大学“两古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5月23日上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如往常一样,着一件整洁的长袖衬衫,袖口处的纽扣全部扣上,带着儒雅的笑容,走进了教室。这一课,他感谢学生,感慨人生,他说:“感谢南大的同学至今没有把我轰下讲坛,让我完整地走完了教书生涯。”这是莫砺锋38年教学生涯的最后一课,那一天,他正式宣布告别学校的讲台。
      这一幕,看似结束,却是另外一种开始。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位文学博士,莫砺锋近年来一直通过讲座、出书,普及古典文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讲唐诗宋词,讲李白、杜甫、苏东坡……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三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并多次入川,在杜甫草堂、三苏祠、天府官塘开坛设讲。
      “告别了教室里的小讲台,从此走向社会的大讲坛。”74岁的莫砺锋,继续用另一种方式不断走上讲台。5月23日“退休”,5月26日,莫砺锋就重返南京大学文学院,在“程千帆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系列讲座”开讲,深情回忆恩师程千帆,寄语“程门弟子”和传统文化研究者,薪火相继,传承好文化基因;6月20日,他应邀回到本科母校——安徽大学,以《我与古典诗词》为题开讲,传授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欣赏的方法;7月1日,莫砺锋携新作《漫话东坡(修订版)》亮相第十三届江苏书展,他希望读者们都能拥有“风雨人生中从容前行的足迹”;7月11日,南京“文艺大讲堂”揭牌,莫砺锋作了题为《千古东坡面面观》的首场讲座,深入诠释完整、立体、丰富的苏东坡……而在这段时间里,备受关注的是,6月2日,莫砺锋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为题进行的发言。
      梳理莫砺锋“退休”后的行迹,不难发现,在引领更多人走进唐诗宋词,领略传统文化之美的道路上,他的步履依旧铿锵。
      7月18日,莫砺锋于百忙之中,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回忆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点点滴滴,莫砺锋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也是对我们从事古代文史研究学者的极大鼓励!”

      坐冷板凳钻故纸堆
    让古典名著走进千家万户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莫砺锋从普及古典名著的角度,谈了三点想法。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所有成员的神圣职责,阅读古典名著从而汲取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也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向全社会普及古典名著是传承文化最有效的手段。“我们既要精选某些价值最高的经典介绍给社会大众,又要对它们进行准确可靠的注释及生动灵活的解说,从而让古典名著脱离学术‘象牙塔’的束缚而走进千家万户。”
      虽然仅仅谈了三点想法,但足以让人窥见莫砺锋几十年如一日在古典文学研究上下足了功夫。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平时的工作是坐冷板凳和钻故纸堆。”就是在一张冷板凳上,莫砺锋承程千帆先生衣钵,秉烛探幽,为学术界贡献了大量宝贵的财富。
      若要明白莫砺锋这一生在古典文学中金针度人的执着,就得先了解他不平凡的来路。他曾说,自己人生中每一次重要转折,都有些身不由己。时代的裹挟,造就了莫砺锋。
      1977年恢复高考,虚岁29岁的莫砺锋考入安徽大学。鲜为人知的是,他当时的专业是英文。读了一年,有同学鼓励他提前考研,莫砺锋就去省教育厅查相关资料,重点查了南京大学的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发现考南京大学,需要考第二外语,但安徽大学外语系,第二外语要到二年级下学期才开。没法报考的莫砺锋,随手翻了一下南京大学其他专业,看到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招生方向是唐宋诗歌研究。莫砺锋心想,唐宋诗歌我在农村差不多背了几千首,这个或许可以考一下,当场就报名了。不久后就拿到了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莫砺锋成了程千帆先生“唐宋诗歌”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4年10月,莫砺锋在南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坐的是钱仲联、程千帆、唐圭璋等古代文学大师级学者。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的消息,还登上了《新闻联播》。
      在南京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的日子里,莫砺锋心无旁骛,殚精竭虑。他成为南京大学“两古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同时,他于2001年走上央视《百家讲坛》,以《杜甫的文化意义》为题录制讲座,获得了很好的反响。2006年,《百家讲坛》再次邀请他去讲唐诗,以《诗歌唐朝》为题一连讲了14讲,节目播出后,莫砺锋将讲座的内容编成了《莫砺锋说唐诗》;后来再上《百家讲坛》,莫砺锋讲白居易,根据记录稿,他又整理出版了《莫砺锋评说白居易》。两本书,都在当时一路热销。2019年,他编写的《莫砺锋讲唐诗课》,更是入选2019年度“中国好书”;2023年4月,莫砺锋推出《小学生必读诗词112首》《中学生必读诗词125首》,当代大师为孩子们开设小课,重梳诗词历史脉络,由浅入深启发心智……
      莫砺锋直言,通过一次又一次不同的尝试,他对古典诗词的普及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坚定了他的决心。“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古代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从而获得精神滋养。”

      当“导游”指点前路
      当“粉丝”入川开讲
      “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莫砺锋说到做到。一个之前从不用手机,留联系方式永远只有座机号码的学者,频频亮相于各种文学讲座、新书分享的现场。而他几次入川,更是留下佳话。
      今年5月19日,莫砺锋告别南京大学讲台前夕。他走进了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以《风雨人生中的人格典范》为题,分享自己多年来对苏轼其人其文的深刻体悟。莫砺锋坦言,此前他曾多次参观三苏祠,但在三苏祠讲东坡还是头一次。“能有机会在东坡老家讲东坡,是我这个在大学讲了几十年东坡的老师最高的荣誉。”
      第二天,莫砺锋又现身杜甫草堂,开讲“杜甫与传统文化”;5月22日,莫砺锋又走进“天府·互鉴讲堂”,讲述了“陆游与巴蜀”的故事,直言“巴蜀是陆游诗风的一个转折点”。
      时间往前推。今年2月25日,莫砺锋在阿来书房开讲“苏东坡的现代意义”。莫砺锋用他的学识和才情,震撼全场。
      谈及在四川所作的演讲,莫砺锋坦言:“我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唐宋诗歌,我最热爱的古代诗人是杜少陵与苏东坡。”而在这两人中,莫砺锋又更偏爱苏东坡,“我是东坡的异代粉丝,我觉得在中国古代圣哲中间,东坡是最可敬佩、最可亲近的千古一人。”
      为了致敬偶像,7月,莫砺锋推出新作《漫话东坡(修订版)》。该书是2008年《漫话东坡》的修订版,在书中,莫砺锋别开生面地带领读者考察苏东坡的政治功绩、文学业绩、对文房四宝的爱好等人生中的方方面面,还原了苏东坡朝中大臣、文人学士、深情绵邈的丈夫、慈祥可爱的父亲、诚恳坦率的朋友、见到好纸好墨就手痒的书家等生动的形象。莫砺锋表示:“我是用写学术论文一样严谨的态度来写这本书的,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他、学习他,真正地接近他,让苏东坡走进千家万户。”

      七十老翁何所求?
      南山桂花袭人裾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这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长安古意》的诗句,亦是莫砺锋认可的生活态度。他说:“我们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我们的任务是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学理探讨和代际传承。”在莫砺锋看来,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汉语汉字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实现身份认同的文化基因。“对于现代人来说,中国文学尤其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文学不但以生动具象的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心理特征,而且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中国文学的审美价值和认识功能历久弥新,它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便捷的桥梁,也是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最佳窗口。”
      那么,在当代中国,要想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应该怎么做呢?
      回首自己的来时路,莫砺锋感触颇深。他将自己与古典诗词的联系分为三个阶段:早年插队农村时是“读者”,主要是阅读、欣赏古典诗词;到南京大学跟随程千帆先生读研究生开始,是“学者”,重点是研究唐宋诗词;从2002年应邀给央视主讲《百家讲坛》以来是“说者”,在研究之余,着力于古典诗词的普及传播。莫砺锋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富翁捐款资助别人,多捐出一元自己就少一元,但作为学者则不然,学者向别人传播人生观,分享幸福感,只会在讲解、切磋的过程中增进自己的理解,从而实现双赢。
      所以,莫砺锋认为,古典文学博大精深,但如果仅仅是学者封闭在“象牙塔”里自行研究,那么,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就会被大大削减。“让古籍走出学术‘象牙塔’,走入千家万户,在大众间进行广泛传播,让不同人群都能够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才能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