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透学术“象牙塔”的壁垒

    将经典名著引入现代社会的千家万户


  • 莫砺锋在眉山三苏祠作“风雨人生中的人格典范”讲座。

        

    对话
      记者:在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此,您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理解?
      莫砺锋:我认为中华文明的这五大突出特性之间具有共时性,它们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但是从逻辑脉络来看,五大突出特性之间其实存在着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它们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低及高、由内及外,既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显示出清晰的思维层次。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具体论述五大突出特性时,最重要的着眼点是如何在丰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他以统揽全局的宽广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远大目光,总揽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整个历史过程,从而为我们更好地利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资源,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出了切实可行的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我认为“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党史上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理论创新。我学习总书记的讲话后有两点主要心得:首先,既然“第二个结合”的一方是以思想形态呈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么作为另一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应该不是指物质文化,而是观念文化。其次,“第一个结合”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它团结了千百万中国人民共同参加一项伟大的事业,万众一心所爆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当然是战无不胜的。这就启示我们,“第二个结合”也应该是中国人民共同参加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也是对我们从事古代文史研究的学者的极大鼓励。
      记者:能否请您结合当下社会时代发展现实,谈谈古典名著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莫砺锋:中华文化的古典名著记录了中华先民们精神生活的所有内容,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考,都在汉字文本中得到高保真的记载。所以汗牛充栋的典籍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典籍的思想价值和认识功能历久弥新,它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便捷的桥梁,也是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最佳窗口。
      整理典籍,领会、阐释典籍记载的文化精神,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最有效的手段。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古代典籍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学习,从而获得文化启迪和精神滋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社会所有成员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阅读中华经典著作,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精深的纯学术研究固然是我们的使命,认真负责的普及工作也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两者不可偏废,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学术基础,后者是前者发挥社会效益的必要传播载体。我们当然要努力获得严肃深奥的典籍整理与研究成果,但是它们的终极价值仍在更好地阐释蕴藏在典籍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学者当然应该坚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目光必须穿透学术“象牙塔”的壁垒而进入现代社会,必须关注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我们应该分出部分时间与精力从事普及工作,为社会大众编写有关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从而将经典名著引入现代社会的千家万户。让社会大众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产生对古代典籍的阅读兴趣,这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记者:很多人是通过《百家讲坛》和全国各地的以唐宋文学为主题的讲座认识您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您觉得您的讲台不只是南京大学的三尺讲台?课堂内外的讲台,您觉得有什么不同吗?
      莫砺锋:是从2001年开始的,起因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2001年,南大庆祝百年校庆,校方与央视联系,由《百家讲坛》栏目组到南大录制几个老师的讲座。中文系有3个老师入选,我也在其中。我在南大的逸夫馆以“杜甫的文化意义”为题作了一场讲座,听众基本上都是中文系的研究生。讲完以后还有现场问答环节。央视的编导来录了像,后来分成两期在《百家讲坛》播出,这是我与《百家讲坛》结缘的开始。到了2006年,《百家讲坛》的两位编导专程到南大请我讲唐诗,还答应以我认可的方式去讲,不一定太顾及收视率。于是我冒冒失失地走上了《百家讲坛》,可算是人生的一种特殊经历。
      在大学里讲课与上电视作讲座,最大的不同就是听众的身份不一样。我在南大讲课,讲课的对象都是明确的,课程都有明确的大纲,我走上讲台时心里总是很踏实的。但是《百家讲坛》就不同了,它的听众身份各异,众口难调。我尽可能讲得浅显易懂,尽量远离“论文腔”。当然我基本上做到了言必有据,绝无一度风行的“戏说”陋习。我一共讲了14讲,后来以“诗歌唐朝”的总标题在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节目播出以后,许多听众朋友来信建议我把讲座的内容编书出版,好让他们更从容、更仔细地理解、体会。我很赞同这个建议,就根据记录稿编了一本《莫砺锋说唐诗》,印数多达10万册,远远超过我以往所写的任何学术著作。更令我高兴的是,本书受到读者朋友的热烈欢迎。我收到的读者来信装满了一个柜子,他们对本书的高度肯定使我深受鼓舞。
      记者:您推出过《莫砺锋讲唐诗课》《中学生必读诗词125首》《小学生必读诗词112首》等涵盖各个年龄层的古典文学读物。您此举的初衷和愿景是什么?对于中小学生学好古诗词和成年人提升诗词欣赏水平,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莫砺锋:唐宋诗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是在于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提升我们的人格,对我们有巨大的教育作用。中国古人坚定地认为,只有人品一流的人,才可能成为一流的作家。的确,凡是历代公认的大诗人、大词人,他们一定是一流人物。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东坡、辛弃疾,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但作品写得好,他们的人格境界也是一流的。他们的人格会通过阅读行为而感动我们,熏陶我们,从而让我们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所以我认为,读诗最后也是读人。读古代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最后透过文字来读人。所以唐宋诗词中境界最高的名家名作,对现代人具有人格熏陶和境界提升的作用。就这重意义来说,我这个所谓的“资深教授”与普通的读者是完全一样的,我们都是古典诗词的读者,我们都希望进入诗歌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越过字句的层面进而与诗人直面相对,从而倾听他们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这些普及读物,深层的意愿就是与读者交流读诗心得,从而取长补短、共同前进。年龄或资历,都不是我们之间的障碍。
      记者:学术界不乏传统文化研究学者,但于大众的阅读和理解而言,他们的学术成果艰深、疏离,您认为应该如何打破这样的局限?
      莫砺锋:学术研究的终极意义在于更好地阐释传统文化的精神,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手段则是对重要的中华典籍进行完整细密的文本整理,以及准确可靠的注释和生动灵活的解说,从而将经典名著引入千家万户。
      有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有着巨大的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但它们基本上只是学术界的研读对象,很少进入普通读者的阅读视野。换句话说,这些成果的意义基本上局限于学术“象牙塔”内,并未普及到整个社会。我认为在当前的大形势下,要想实现普及古典名著的目标,专业工作者当务之急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把古代典籍中最有思想价值的代表著作介绍给广大读者;第二是为广大读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注释与解说。具体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编写相关书目,撰写普及读物,在图书馆或电视媒体上举办公众讲座,在中小学校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等等。我所在的南京大学“两古”学科以及我本人近年来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前者如2018年版《国学文选》,它是由南大“两古”学科的20多位同仁参加撰写的一部古代文选,全书从历代有关传统观念文化的原典中精选192篇古文,每篇文章都有注释与评析,以供中学生与一般国学爱好者阅读,出版后反响热烈。后者如我独撰的《莫砺锋讲唐诗课》,本书于2019年出版,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于次年荣获2019年度“中国好书”。南大“两古”学科的教师们近年来多次参加面向社会大众的公益讲座,反响良好。我本人今年5月在眉山三苏祠所作的“风雨人生中的人格典范”以及在成都杜甫草堂所作的“杜甫与传统文化”两场讲座,线下线上的听众人数多达200万。我们决心为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作出力所能及的一份贡献。
      记者:您曾经说,阅读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的作品,一定会使我们从紫陌红尘的庸俗环境中猛然挣脱,从而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请问诗意生存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通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是否能够抵达?
      莫砺锋:在我看来,诗意生存就是一种超越的人生态度,也就是摆脱名利等比较庸俗的实际考虑,从而追求人生意义的真谛。中华先民在实现诗意生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好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那便是诗歌。因为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诗歌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它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比如陶渊明,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真正理解人生价值的人。在陶渊明看来,风调雨顺的时令,欣欣向荣的草木,树上的鸟鸣,园中的菜蔬,杯中的薄酒,案头的闲书,无不使他感到由衷的愉悦。诗人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存,他平和安详,心满意足。简陋的穷巷隔绝了尘世的喧嚣,悠闲的心境摆脱了名利的纠缠,生活恢复了朴素纯洁的本来面目,从而充满着美感和诗意。
      记者:您今年已经74岁,我看很多采访都用了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来形容您。我想到的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知莫教授是否还愿意做文化传承发展征程上那一道绮丽漫天的霞光?如果力所能及,从心所欲,您还会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些什么呢?
      莫砺锋:我认同南朝思想家范缜的观点,一个人的命运就像树上随风飘落的花瓣,落到何处纯属偶然。我在读中学时是个彻头彻尾的理科生,后因下乡务农十年,渐渐地弃理从文。我在江南农村的茅檐底下“结识”了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等杰出人物,他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与我朝夕相伴,他们在冥冥之中引导我成为专攻古典文学的中文系教师。我年过七十,决心把余生精力贡献给古典文学的研究与普及。身为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又在古典文学专业,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在普及方面做一点工作。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近年来从事普及工作的积极性大有提高。已经出版的成果有《我见青山多妩媚——人与自然主题历代诗词选》《漫话东坡》《诗意人生》《唐诗与宋词》《莫砺锋讲唐诗课》《莫砺锋讲宋诗课》《杜诗选注》等。这些书虽然是普及性读物,但我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并不亚于撰写学术著作。近年来我还常到各地图书馆做有关唐诗宋词的公益讲座,也受到听众朋友的热烈欢迎。我已经告别学校里的小讲台,以后要更多地走进社会的大讲台。七十老翁何所求?我能做的就是这些事情。

      记者手记
    一次没有“答完”的专访
      我在很多场合,都与莫老近距离接触过。他讲苏轼、聊杜甫、发新书……我几乎都在现场。但这一次专访,却很遗憾地与之错过了面对面。约访的时候,莫老刚从北京回南京不久。莫老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每天都很忙,受访、汇报、开讲座……他生怕我到了南京会扑空,很亲切地询问我:“要不,你给我写一封邮件吧?我抽空回复你。”我在邮件中给莫老阐述了策划的来龙去脉,很认真地提出了10个问题,就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路径、目标和意义,真诚请教。某一瞬间,我竟有些激动,这辈子才疏学浅,若不是这样的机会,我怎能与学术界这么有名望的人物进行探讨?
      又过几日,我收到了莫老的回复。他告诉我,10道题没有答完,“今日疲矣。”其实这几日,我一直都在关注莫老的动向,他出现在很多重大活动上,每一次都倾尽全力,讲述着传统文化的重要。打开文件,我有些愣住了,本以为得到的会是寥寥数语,结果发现是我低估了莫老对我的采访和为传统文化发声的重视度。但凡他回答的问题,多则洋洋洒洒千余字,少则一针见血、睿智精妙。从他的回答中,我看到了莫老探幽古典文学的来时路,感慨于这位“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对其过往的淡然,他将每一个人生节点视为新的开始,心无旁骛,一次次书写着人生传奇。他当老师,成为南京大学“两古”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开讲座,总会点燃听众对古典文学的极大热情;他出版著作,收获“中国好书”的荣耀。及至退休,人生七十古来稀,莫老仍愿意收拾行囊,整装待发,从心所欲,到全国各地,各个图书馆、博物馆,登上讲台,普及唐诗宋词、讲授杜甫苏轼……
      莫老说:“拥有唐诗宋词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和幸福!”有心将经典名著引入千家万户的,莫老是一位先行者。我佩服他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出“象牙塔”,通过一次又一次不同的尝试,做一个诗山词海引路人。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
      策 划 李 鹏
      统 筹 姜 明 赵晓梦
      本版撰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