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府夜话 共享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经验

  •     

      9月15日,“深融十年 智驱未来”2023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天府年会子活动“天府夜话”在成都举行。全国各地省级党报代表、传媒业期刊代表及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新方向。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洪波: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布局“1+2+N”体系。“N”是通过跨部门协作,鼓励记者、编辑打造新媒体工作室。同时,打造一系列“融”平台,推出安徽党媒云“乡镇融”平台,利用全媒体手段,依托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客户端等,打造新闻传播和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我们相信,“无视频不宣传”,但是视频化不能电视化,视频的制作还是要符合新媒体的规律。视频如何兼具正能量、大流量,对主流媒体是一个挑战。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经理、顶端新闻董事长关国锋:不能只是“借船出海”,打造自主可控的平台型智媒才是省级党媒集团的出路。要聚焦主业,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从最擅长的领域如创意营销、数字营销等上面找到营收点。在技术方面,要借助自身技术团队力量,关注如何做好应用,谋定而后动,不必“跟风”。未来,“拥抱数字化”“拥抱AI”这条路一定是对的,但首先要做好媒体最擅长的东西,把内容、体制机制等建设好。
      ●北京日报客户端编辑部副主任王然:通过融媒体改革,我们整合了前端生产力,客户端、微博、微信、视频直播、“长安街知事”等后端发布团队也得到了锻炼。与过去单一的报纸受众不同,融媒体改革扩大了京报影响力,也成为提升自身传播力的好机会,版权收入和广告收入快速增长,甚至超过了传统报纸广告收入。但与头部客户端相比,想留住客户、沉淀客户仍然不易。与自媒体平台相比,如何提升我们的视频化内容,发挥党报优势,赢得用户关注,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湖北日报新媒体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会君:把第三方平台做起来,提升整个报社的影响力、传播力很重要,但更要集中力量做大我们的客户端,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垂直类账号。我们也希望把川观新闻的探索经验带回去,帮助我们扩大自有平台。自有平台如何进一步增粉、省级媒体客户端怎样提升用户黏性,以及技术对传统纸媒的制约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新闻战线》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陈利云:进入深水区的媒体融合,迫切需要前瞻性理论指引。随着行业生态的变化,新闻专业期刊服务的方向和方式也迎来变化,要做到“服务有道、服务有术”,提升议题设置能力,强化精品意识,突出资源优势,推动建设好、利用好新媒体平台等。主流媒体的融合创新在路上,新闻专业期刊的创新也在路上,未来还将继续为业界实践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为学界提供学习呈现的舞台。
      ●《中国记者》编辑室副主任陈国权:从第三方视角观察媒体融合是很有价值的。作为一个老编辑,我发现,近几年传媒转型呈“内卷化”趋势,表现出采编流程程式化、组织架构模式化、内容产品现象化等特点。这也说明传统媒体在寻找创新驱动力方面不遗余力,愿意互相学习和竞争。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地衡量媒体传播力,是一个值得业内共同关注的课题。
      ●《传媒》杂志社社长杨驰原:接下来的十年,媒体融合将迎来更好的机遇期。借媒体融合之东风,恰好是展现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穿透力、壮大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未来,以AI、ChatGPT为代表的传媒新技术,将重塑传媒业的形态。在上个十年的积累基础之上,我们要变影响力为盈利,过去的输血补贴也将变为自我造血,实现媒体融合可持续发展。
      过去十年,我们在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要推动主流媒体及旗下新媒体,在更多重大事件上发声,坚持舆论监督“基本线”,这是媒体融合应坚持的使命。
      ●《新闻与写作》主编梁凤鸣:传播本是简单之事,但随着技术迭代,传播变得越来越复杂,改变了传统的理念和形式。媒体融合前期,我们解决了传播力、影响力问题;媒体融合后期,能否进一步塑造强大的公信力将成为关键。
      未来十年,除了“融”之外,更重要的是适应新的传播技术、新的传播发展规律,“融”和“合”之后,把握技术“命脉”,才能更好地“活”下去。看到川观新闻10.0全新上线,20位记者有了数字分身,我感到十分震撼,这也为未来创新发展提供了一条思路。
      ●《新闻记者》主编刘鹏:媒体融合处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十年融媒转型中,经历了新渠道、新产品、新产业3个阶段。其中,政策引导、空间扶持等提供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红利。今天,新媒体已成为最主要的内容发布端、影响力扩散端和收入来源端。未来,挑战还会更加严峻,融合驱动力从哪里来?命运的齿轮一直在转动,关键是我们是否准备好了。
      ●“传媒茶话会”主编刘娟:作为媒体观察者,我们注意到,许多媒体在内容生产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流量思维优先,忽略事实核实;为了蹭名人流量,故意含糊某些新闻要素,损害新闻报道专业性;在短视频制作中,滥用资料画面;新媒体版面语言使用不妥当;鸡毛蒜皮的琐事被当成新闻发布……我认为,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新闻本源,坚守专业媒体的价值底线,“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观媒智库-传媒大观察”总裁薛陈子:对媒体来说,客户端是“基建”设施。没有客户端,在互联网世界就没有存在感。当然,重视客户端并不意味着轻视第三方商业平台——这些平台是增加媒体曝光度的关键。我们的好新闻、好策划,都跟社交媒体有着紧密联系,不通过商业平台分发,很难实现共鸣。这就要求我们“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露敏 徐浩煊 田姣 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