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如何加快实现科技现代化?

  •     

      从科技现代化的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要素、创新制度、创新生态、创新理论等八个关键维度入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澎湃的科技动力

    39问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加快实现科技现代化,落实这一关键?

      落实这一关键,需要准确把握科技现代化的构成和特征。科技现代化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以国家创新体系现代化为支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要从多个维度来深刻认识和把握科技现代化的子系统构成与关键特征,具体包括如下八点——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从世界格局演变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由科技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为代表的主体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创新高地为代表的载体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成,是以政策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加速器,是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核心引擎,更是促进科技现代化、保障国家安全和有力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压舱石”。当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总体上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各主体间协同不足、重复研究、成果难转化、收益分配激励不相容等,制约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能力提升。要应对国内外复杂新形势、新挑战,如何激活各方力量,推动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高效协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推进科技现代化的重大紧迫议题。对此,需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场景需求,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整合式创新,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结构和能力现代化。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地位,推进科技创新主体现代化。企业是产业体系核心构成单元和国家创新体系核心主体,相比其它创新主体,具有离市场最近、对市场需求反应最灵敏、场景痛点把握最全面、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愿望最强烈、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机制最灵活等突出优势。强化其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推进科技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以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创新环境日益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增强,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激发。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企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不足,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基础不牢、底气不足、活力不高、生态不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作用。企业这一科技创新核心主体的使命要求进一步明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应当进一步从制度上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首创精神,强化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导地位,激励企业成为基础研究的重要主体,支持企业成为人才“引育用留”主体,建立企业主导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人才现代化。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党和国家素来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始终把人才的培育和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优先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因此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人才现代化,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要发挥战略科学家、战略企业家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人才引育用留生态,以人才现代化支撑引领科技现代化。
      建设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现代化。创新联合体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和组织模式。进入新时代,创新联合体的建设不应止步于推动一般的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还需顺应科技现代化对建设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新要求。对此,需要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能力的现代化。尤其是为实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从“模仿—追赶”模式到引领性创新的根本转型,需要由科技领军企业主导、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牵引、多元主体协同整合,着重打造与传统创新联合体有根本区别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有组织地推进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更为有效地承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未来,需要进一步聚焦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工业母机等“大国重器”领域和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强国精器”,全面推广“链长制”,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场景主导优势,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和产业联合体,最大程度释放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
      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科技创新要素现代化。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正在快速和深刻地改变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不仅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也成为加速科技现代化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引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本质在于以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释放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价值。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为抓手促进数实深度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如何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数据、技术和场景融合,成为以数字要素驱动科技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其关键在于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更好发挥政府引导调节作用和数据交易平台的制度性中介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这就既需要支持企业牵头和参与数字经济重大场景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产业化平台、强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相关标准体系、培育产业数字化动态能力等,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数字化转型和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级。
      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推进科技创新制度现代化。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科技现代化的一体两翼。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和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还存在着任务落实不平衡不到位、部分重大改革推进步伐不够快、相关领域改革协同不足、一些深层次制度障碍还没有根本破除等瓶颈问题,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亟待建立健全。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进一步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作用,围绕科技现代化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改革,完善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集中统一科学领导的体制机制,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约束,健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以制度保障,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等。
      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进科技创新生态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对此,亟须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建设高效、充满活力的国内创新生态,在此基础上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全球创新合作生态。国内生态方面,重视场景驱动“四链”深度融合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通过重大场景驱动和产业政策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在场景驱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向产业链开放创新资源,构建支撑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产业平台。进一步激励专精特新企业和中小企业发挥在细分领域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以战略敏捷性和创新活力参与到领军企业的创新链和供应链中。国际开放生态建设方面,要通过高水平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开放,保障和支持中国企业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更平等地融入和参与全球创新合作。从对外出口中国制造产品,转向对外出口中国制造品牌、中国企业创新管理标准和中国科技强国建设经验模式。支持企业主体参与全球科技创新联盟组织、科技创新标准制定、科技创新网络建设和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内外部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发展中国特色创新管理理论,推进科技创新理论现代化。中国式科技现代化需要中国特色科技创新理论来指导实践。当今世界,大国博弈越来越依赖数字化的创新生态系统竞合。相应地,科技现代化也需要从开放走向基于自主的开放与整合,应用整合式创新、场景驱动创新等符合中国历史和国情的创新理论范式,构建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伴随中国加速向全球创新格局中心迈进,尽快构建立足中国、对接世界的创新理论体系,唯此才能在支撑科技现代化的同时,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科技的国际化。
      (感谢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特聘研究员尹西明作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