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显巴蜀文化风采 再现古代乐舞精华

    ——评男子群舞《说唱俑》

  •     

    □雷睿 郑懿佳
      成都市文化艺术学院打造的原创男子群舞《说唱俑》,以成都博物馆馆藏的东汉击鼓说唱俑为原型,以巴蜀文化为底蕴,结合现代手法创作而成。东汉击鼓说唱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通过这件雕塑作品对俳优俑形象进行舞蹈塑造,演员们将俳优俑夸张的肢体语言、开朗豪放的大笑以及虽地位卑贱但仍真诚赞美生活的人生态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说唱俑》在舞蹈形式、舞蹈语汇上有着显著的创新点,是一部立足于活化巴蜀文化遗产、将当代舞与街舞相结合的优秀舞蹈作品。在编排中,采用街舞的动作语汇,将俳优俑活泼喜人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仿佛千年前东汉民间的俳优穿越时空来到了舞台上。

    以“象”传神 惟妙惟肖
      汉代民间极为盛行说唱表演。俳优随侍主人左右,即兴表演,一边击鼓一边歌唱。东汉说唱俑的雕塑形象是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
      编导将这一形态灵活运用在舞蹈表现中,不仅还原了雕塑作品原有的静态造型,还巧妙地创造了动态的空中造型。这一举措,既加强了俳优俑风趣横生的性格特点,也充分表达巴蜀人民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矮子步是戏曲步伐表演程式的一个经典步伐,常用于丑角表演中。在这部作品中,频繁运用矮子步进行人物塑造和队形变化,以及在身前快速甩动鼓槌,脚下前踢步灵活多变,精彩呈现出俳优俑故意“扮丑”、惹人嬉笑的滑稽形象。
      东汉说唱俑的整体形象是非常滑稽的。尤其是其头部故意偏向一边,颈部故意向前伸展,双肩高高耸起,还夸张性地将腰塌下、撅起臀部、眯起双眼,将嘴瘪成歪歪嘴,编导将这一形象运用在作品中。从灵巧的舞蹈语汇中,既能窥探到东汉说唱俑的真貌,也能探寻到巴蜀地区人们向阳而生、心胸豁达的性格特征。

    袅袅之音 梦牵巴蜀
       一首极具地域文化的曲子,能将观众带入作品的意境中。《说唱俑》的音乐直观表现了巴蜀文化的特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品着重以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打击乐器锣鼓为主、弦乐为辅,演奏出欢天喜地、锣鼓喧天的旋律和氛围,再配上搞怪、滑稽的唱词。在音乐唱词部分,将四川话融会贯通地形成说唱,“噻噻噻”“幺儿嘞”“爪子哦”都是巴蜀市井文化耳熟能详、人人传唱的经典语句,不仅为整部作品增添了趣味性,引起观众共鸣,也传播了巴蜀市井文化。

    巧思服道 锦上添花
      舞蹈服装、道具是表现作品风格、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舞蹈作品整体表现力的需要。
      《说唱俑》在服装上保留了陶俑原始的造型——头戴尖顶小软帽,远远看去,颇似一个高耸的发髻;为再现雕塑陶俑裸露的上身、肥硕的大肚皮和肥腴的臀部,别出心裁地将服装全设计成螺旋纹的棕色服饰,用螺旋纹形成的褶皱表现其滑稽的形态。在演员舞蹈的过程中,因动作的幅度,还能表现俳优俑抖动的大肚皮和臀部,尽添角色滑稽色彩。
      道具也是根据陶俑左手持鼓、右手举槌的形象而来。在舞蹈中,鼓槌的运用是最多的,编导设计了许多快速挥动鼓槌的动作,有翻动手腕划圆挥棒、纵向反复挥棒以及将鼓棒融入街舞动作中,将说唱俑动作夸张、滑稽的一面刻画得细致入微。
      《说唱俑》以四川地域文化作为切入点,东汉击鼓说唱俑为原型,活化古代乐舞遗存,彰显巴蜀文化风貌。采用当代舞与街舞相结合的全新舞蹈语汇,惟妙惟肖地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绝伦、开怀大笑的表演。通过对东汉击鼓说唱俑的典型形象塑造,向观众展现了四川人民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巴蜀文化遗产深厚的底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