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贡无人机及通航产业从无到有、加速集聚

    千年盐都展翅起飞逐梦苍穹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勇
      7月14日,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无人机产业学院)在自贡航空产业园揭牌成立,自贡市政府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共同打造无人机产学研用协调创新示范基地,为自贡打造千亿级无人机产业集群提供强劲动力。
      在园区,一架架飞机从自贡凤鸣通用机场腾空而起,航空工业成飞、腾盾科创、中电科特飞等无人机整机及零部件研发制造等53个重大项目发展势头强劲,无人机及通航产业加速集聚。
      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浅丘荒地;如今,这里已建成航空产业园。从“做盐”到“做飞机”,千年盐都在竞逐新赛道中,以无人机及通航产业为引领,演绎着一个全新产业从无到有、一飞冲天的故事。

    从无到有
    无人机巨头相继涌入
      在自贡市贡井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敏的办公室,3个飞机模型整齐摆放,格外显眼。李敏曾长期担任贡井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是自贡无人机及通航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现在看来,这条路走对了。”
      2013年,国家释放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政策红利。然而,自贡并没有通用航空产业基础。
      一个偶然的机遇,让自贡与无人机及通航产业“结缘”。2013年,中航工业四川航空工业局准备在川南建设通用航空产业项目,但考察了几个地方,均不理想。
      当考察小组来到自贡时,得知贡井区成佳镇工业园区有千亩用地,立刻前往考察并看中了这块区域,“满足用地需求,成佳的空域也很干净。”当年7月,中航工业四川航空工业局与自贡签订川南通用航空产业项目。
      自贡制定航空与燃机产业规划,明确发展航空与燃机及相关零部件生产等高端装备制造、航空与燃机新材料研发应用、通用飞行器生产组装、航空配套服务四大板块。随后,成佳镇工业园区变身自贡航空产业园,成为产业发展主战场。
      修机场成为头等大事。2017年底,自贡凤鸣通用机场建成投运,对自贡航空产业园的重要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资起到重大支撑作用。2019年,抢抓全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机遇,自贡“川协5号”空域启用,这是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第二阶段空域启动中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协同空域,实现大型无人机与有人机同场飞行。
      依托自贡“川协5号”空域优势,自贡凤鸣通用机场开通自贡至周边地区通航航线14条。
      随后,自贡招商引资团队先后到成都、西安、北京等地推介航空产业园优势,希望招大引强,做大做强产业。得知中电科特飞正准备扩大业务,自贡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迅速前往中电科特飞洽谈。2019年,双方签约,中电科特飞落地自贡航空产业园,研发制造中型无人机。
      “实现了两大突破。”李敏介绍,这既是自贡引进的首个无人机项目,也是园区引进的首个制造业项目。至此,自贡无人机及通航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破冰”。
      一个个“龙头”项目随之而来。2020年,腾盾科创项目落地;2021年,成飞自贡无人机产业基地落地。
      “当时成飞无人机产业基地项目落地,要求另建一条长2500米、宽40米的机场跑道。”李敏说,跑道规划、建设等都是从头开始,大家抢抓工期,用8个月时间建成跑道,实现年底首飞目标。
      依托航空工业成飞、中航无人机等20余家无人机巨头,自贡无人机及通航产业插上“飞天之翅”。

    延链补链强链
    狠抓招商引资促发展
      7月17日,自贡航空产业园,腾盾科创二期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计划年内建成投用,明年预计生产50架大型无人机。
      发展无人机及通航产业,自贡满怀信心。2022年,我国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727亿元,用途广泛、市场前景广阔。
      自贡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聚焦发展以工业级无人机为引领的无人机及通航产业,发展零部件配套、航电系统、整机制造、运营服务产业链,延伸发展无人机及通航运营服务,推动在人影天气、大气探测、农林植保、应急救灾等领域应用,加快建设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争创国家级无人机产业基地。
      如何“延链、补链、强链”,构建无人机及通航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狠抓招商引资促发展成为关键一招。
      “充分发挥航空工业成飞、中航无人机等有关企业带动作用,持续招引一批链上优质企业,重点对接陕煤集团、深圳大疆创新科技等院企,统筹推进泛航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全产业链招商。”自贡航空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钟昕介绍,推动成飞自贡无人机产业基地项目顺利实施,今年力争总装无人机10余架,新签约成飞配套企业2户,累计签约13户。
      依托航空工业成飞、中航无人机及配套企业,拓展无人机市场化应用。6月28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与自贡市政府签署国家级无人机气象观测基地合作协议,依托自贡航空产业园建设国家级无人机气象观测基地。同时,两架海燕号气探型高空大型无人机完成交付,并成功实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气象精细化垂直探测首飞,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