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法“柔”下去 环境“暖”起来

  •     

    开栏语
      优化营商环境,今年初,德阳提出“建设全国最优营商环境城市”目标,将“十大营商环境整治行动”作为全市重点工作,组建专班统筹推进营商环境建设。
      “十大行动”开展以来,德阳推出了哪些举措?实施成效如何?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开设《“赢”商环境连连看》专栏,将持续关注德阳市“十大营商环境整治行动”推进情况,对话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代表,看德阳投资经营环境如何“营商”更“赢商”。

    □周玉琴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凘源

      “罚款金额11250元,没收违法所得22500元。”7月14日,在什邡经营一家化肥厂的李垚(化名)拿到了什邡市市场监管局对企业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上面的数字让他忐忑的心情放松了一点,“在我的承受范围之内。”
      在不久前什邡市市场监管局的抽检中,李垚的化肥厂产品不合格,面临行政处罚。按相关规定,这种情况最高可罚款5万多元并没收违法所得。考虑到企业经营状况艰难且是首次违法,执法人员最终决定减轻处罚。
      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李垚还收到一份《企业信用修复通知书》,并自愿签署《承诺书》,承诺立即纠正违法行为,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做到自觉诚信守法经营。
      “公司内部进行了自查自纠,堵住管理上的漏洞,目前正进入良性运行。”在李垚看来,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处罚,而是对企业的一次帮助和指导。
      今年以来,什邡市市场监管局对经营主体初次、危害后果轻微的违法行为建立容错机制,推行违法当事人承诺制。对“从轻、减轻、不予处罚、首违不罚”的违法主体,在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由其自愿签署《承诺书》,并发放《企业信用修复通知书》帮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罚款不是目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激发企业内在潜力,才是执法的应有之意。”什邡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导向下,不简单地“一罚了之”,而是在管理的同时,做好一名服务者、指导者,帮助企业规范经营,成为德阳市相关部门的共识。
      今年3月,德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响亮提出,要建设全国最优营商环境城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命门之穴”,让营商环境成为德阳最闪亮的金字招牌。
      对标最优,聚焦痛点,德阳全面开展营商环境“冷硬执法”整治行动。
      据德阳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整治行动通过推行联合检查、制定分类检查事项目录等措施,逐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努力解决“重复检查”“执法扰民”问题;通过编制从重、从轻、减轻、不予、免于处罚事项清单,体现执法“力度”与“温度”;持续整治“选择性”执法、“一刀切”执法、“不文明”执法等执法突出问题,促进行政裁量权行使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程序进一步完善,执法人员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营造企业敢闯、敢试、敢干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系列便民利企举措的落实,使德阳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1—6月,德阳市新签约100亿元及以上项目7个,其中制造业项目5个,百亿项目个数取得新突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