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要闻
由“镇”到“城”,节能环保产业园在淮州新城集聚成势——
产城融合向“绿”而行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寇敏芳 高敬
5月30日,淮州新城发布25个重点项目商业业态投资机会清单,向全社会发出“激活消费新场景”邀请。
淮州新城地处龙泉山脉东部,以成都市金堂县淮口街道为核心,辐射白果、高板街道部分区域。淮口街道是成都工业重镇,吸引了全球光伏行业龙头企业通威太阳能、世界高端锂电池材料供应商巴莫科技。节能环保产业园在这里集聚成势,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这里形成。
在这些“大厂”带动下,淮口街道从“小镇”变身“小城”,成长为产城融合的典范。
“大厂”带动,打造“绿色”产业集群
行走在淮口街道的工业园区,一条节能大道、一条环保大道交织串联起161户规上工业企业。“东有宜兴、西有金堂”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向外延伸,光伏太阳能、锂电材料等新兴绿色低碳产业项目,也在此集聚。
淮州新城管委会产业发展部工作人员何勇介绍,2011年左右,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选址淮口,接连引进环能德美、美富特、长虹格润为代表的水和大气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装备制造企业,节能环保小镇初具雏形。
作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些企业对工人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同时工资更高,工作环境更好,吸引了本地年轻人和外来高学历人才。来自绵阳的小廖大学毕业后来到淮口,进入四川环能德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如今,他已成长为公司管理人员。环能德美公司200多名员工中,超过一半是技能工种,年龄在40岁以下。
这些企业和附近的职业学校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带动小镇劳动力素质进一步提高。同时,追随产业风口,“大厂”巴莫科技、通威太阳能等锂电、光伏企业,还给小镇带来了人口红利和产业链的延伸。
在淮口街道红阳社区,常住人口约2.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000多人,其余大部分是周边的产业工人。仅通威金堂基地的员工,就有5000多人。红阳社区党委书记陈友谊说:“工人多了,餐馆也多了,周围还建了学校。我们在社区服务中心打造了微型图书馆、放映室,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更重要的是产业链的延伸。在通威太阳能等链主企业带动下,淮州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今年3月,河北海生实业集团年产75万吨光伏组件盖板玻璃项目落地。目前,这里拥有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低碳产业占比近90%,预计2023年淮州新城绿色低碳产业产值将达800亿元。
产城融合,沱江边崛起“绿色”新城
回望淮口产业发展之路,迭代升级是不变的主题。同样的路径也在城镇化建设中得以延续,曾经的工业重镇四周,布局了国家职教科创基地、山水融合的绿道公园、开放繁荣的会展中心……一座产城融合的绿色新城在沱江边上拔地而起。
“大厂”既带来人流、物流、商流,也增强了淮口的辐射能力。2017年,成都在“东进”战略引领下,在龙泉山以东寻找新的发展支撑点,淮口凭借产业基础优势被选中,并以此为核心,规划建设淮州新城。
在淮州新城管委会,一张沙盘描绘了淮州新城的未来。由“镇”到“城”,是发展模式的新跨越。
“以前产业和城镇分得很开,现在的思路更突出融合。”淮州新城管委会新城建设部工作人员李梓逸指向成阿工业园区。这是淮口的工业“老区”,商服用地集中在工业园区周边。曾经,工人买瓶水都要走两三公里,但在新规划中,“产”的空间划成几块,周围有居住、有商业,还有学校和绿地,产城融合思路更加清晰。
2020年3月,淮州新城定下围绕“一轴四片”发展,即沱江发展轴、通航产业片区、成都国际职教城片区、产城融合示范片区和工业拓展片区,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断收到淮州新城项目建设的好消息:淮口南站将于12月竣工,成都国际职教城将于9月全面投用,淮州新城三级医院将于明年6月竣工。李梓逸介绍,淮口南站建成通车后,坐动车从成都到淮州新城仅需 18分钟。随着淮州新城三级医院、优质中小学校、五星级酒店、人才公寓、会展中心等项目落成,未来的淮州新城将更加宜业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