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碧水东流 筑牢生态底色只此“青绿”方能酿出大国浓香
-
长江上游、岷江河畔的五粮液园区。五粮液工人酿酒上甑。五粮液环保生态湿地。五粮液安乐泉景区。
□周洲舟(图片由五粮液提供)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滋养着深厚的文明底蕴。
长江,源头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激荡于群山峻岭之间,在宜宾三江口,金沙江与岷江汇聚而成长江,从此浩荡江水向东流,滋润华夏大地。
长江上游,青山绿水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只此“青绿”间,清冽甘甜的江水、神奇的微生物群落以及年均18℃的温润空气,共同成就了“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了飘香世界的五粮液。
江之头,宜宾;酒之头,五粮液。近年来,作为长江上游优质生态水源的受益者,五粮液贯彻落实“要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想方设法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造福长江中下游和整个流域”的要求,以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绿色发展成果,踔厉奋发书写时代答卷。
绿色是事业的底色
佳酿天成,独酝传世浓香
6月生机盎然。四川盆地南缘、“长江首城”宜宾,漫山遍野的高粱、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沐浴着雨露阳光,茁壮成长。
张友军,是喝着岷江水、闻着五粮液酒香长大的宜宾人。站在孜岩山观景台,山下的五粮液“十里酒城”尽收眼底。“看嘛,这个季节的五粮液厂区最养眼,因为视线开阔,很多人周末都喜欢到这里登高望远,放松心情。”张友军说。
张友军所说的“养眼”,是五粮液厂区内随处可见的小叶榕等绿色植物,眼下正是枝繁叶茂的时节,不少建筑都被绿植包裹起来。
最显眼处,莫过于厂区内的环保生态湿地,这个占地1785亩的“公园”,采用五粮液LOGO造型,种植有不同颜色的常绿植物和花卉,在远处眺望,蔚为壮观。
这一片环保生态湿地,不只是“好看”,还有一套功能强大的环保设施藏匿其中——五粮液酿酒生产车间所用的岷江古河道水,在酿酒生产一线完成“使命”后,经过环保生态湿地中的工业废水生态系统处理,最终以优于岷江流域排放标准的清水回归自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典型的“地域生态资源特色产业”,白酒生态酿造对于所在区域的水质、土壤、空气、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地域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天然的依赖性和严格的要求。
在五粮液人看来,只有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依靠自然,才能酿出好酒。五粮液人深刻认识到,“想方设法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筑牢五粮液基业长青的绿色根基,是五粮液永续发展的价值逻辑。
3月27日,五粮液集团下属各子公司、部门、车间收到一份特别的文件,集团新版能源环境策略正式亮相——绿色生产、低碳循环、生态标杆。“绿色生产是发展根基,低碳循环是行动指南,生态标杆是奋斗目标。”五粮液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版能源环境策略概括了五粮液的初心和追求,将推动五粮液新阶段发展的方式、路径、目标串联起来,纲举目张,层层递进,具有指导意义。
所谓策略,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价值观,指导企业作出取与舍之间的价值选择,以及眼前与长远之间的利益选择,并且不因外界条件的干扰而一以贯之地坚持。
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和行业龙头,五粮液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推动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多个“行业率先”举动,是近年来五粮液“绿色发展”的生动体现。
——在行业内率先开展绿色制造工作,是行业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率先实施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建成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管理系统。
——率先在行业内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每年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第三方核查认证,并将逐步扩大核算范围至全产业链,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碳减排。
——积极参与国家、省、市、行业相关“双碳”标准制定,为行业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配合政府开展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积极参与岷江上游生态修复和宋公河综合治理,流域水质显著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争做中国酿酒行业践行“双碳”目标的先行者,一杯五粮美酒里,滴滴都是美好生态的底色。
绿色是发展的基调
美美与共,守护一江碧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五粮液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从钦表示,五粮液源自“长江首城”“中国酒都”宜宾,是长江上游优质水质的受益者,也是长江上游生态的守护者,要在长江大保护中争上游、创一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承诺铿锵有力,落实掷地有声。2022年11月在泰国举行的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可持续工作组会议上,发布了2022“可持续中国产业发展行动”年度报告《超越净零碳》,五粮液成为入选报告案例的唯一酒企。
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零碳”领航 共创和美未来——五粮液绿色低碳发展蓝皮书(2022)》,受到“双碳”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蓝皮书”的发布,既是对五粮液绿色低碳发展实践成果的认可,也是引领行业守护生态环境、和美与共的标杆所向。
牢记“国之大者”,绿色发展贯穿于五粮液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五粮液就提出开展“污染治理”;20世纪90年代,五粮液建成行业领先的酒糟循环利用工艺系统;2015年,五粮液提出“生态循环”,倡导“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2017年,五粮液编制了《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中长期(2017—2021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制定并实施《酿酒废水排放标准》;2021年,五粮液率先提出创建“零碳酒企”,引领行业生态理念发展……
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五粮液正在实现从“先行者”到“引领者”的蝶变。
2022年,五粮液提出全力打造“生态、品质、文化、数字、阳光”,持续稳健、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企业,首要的便是打造“生态五粮液”,五粮液将打造生态化园区、实现生态化生产、提供生态化产品、保护生态白酒品牌,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树立中国白酒行业生态化发展标杆。
下一步,五粮液将加快制定绿色生态发展企业标准,全面推进扩绿、节能、减污、降碳,推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制度,持续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核查,有序推进“双碳”目标规划实施,夯实“零碳酒企”建设基础,确保2030年前高质量实现碳达峰。
绿色是时代的命题
久久为功,打造长青基业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守护好这一江清水,牢固树立上游意识、上游责任、上游担当,保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是五粮液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一贯坚持与担当。
在环境管理方面,2022年五粮液投入环保工程建设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2.3亿元。五粮液入选第十四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年度责任案例,荣获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行业先锋奖”等称号。
在排放管理方面,五粮液在白酒行业率先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持续开展碳排放核算与第三方认证,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实行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排放标准。2022年,五粮液一般及以上环境污染事故为零,“三废”100%达标排放。
在节能降耗方面,2022年五粮液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外部审核,蒸汽、供电损耗降低约两成,天然气、柴油、耗电总量等能源使用方面较上一年同比持续下降,原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到《清洁生产标准 白酒制造业》国内先进水平。
一杯美酒,源于自然,属于青山绿水的馈赠,其产生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来源于自然,馈赠于自然,将“天人合一”理念有机融合,这是五粮液人不断擦亮生态文明底色的奋斗成果。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合共生”的生态智慧。酿造美酒是时间的艺术,更是和美的哲学,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未来的郑重守护。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张发展中的时代问卷。从引领行业生态酿酒潮流,到行业首提“零碳企业”,争做中国酿酒行业碳中和文化的先行者,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站在三江源头,守护碧水东流。迈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绿色发展将点亮每个人的新生活。“让绿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底色”,这不仅是五粮液成为世界名酒的实践逻辑,也是响应国家号召,承担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五粮液始终勇立绿色发展潮头,不断书写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