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来“佳书”似佳人

    ——品《东坡茶》

  •     

    编者按
      中国各地都有茶和茶馆,但四川的茶和茶馆大不相同。茶文化、茶馆文化是巴蜀民俗文化中十分重要而有特色的部分。在成都、在四川,川茶不仅是茶,茶客不仅是喝茶的人,茶馆也不只是喝茶的场所,更是特别的文化符号、文化意象、文化空间。关于川茶、茶客、茶馆的图书,也是层出不穷,精彩纷呈,读来意味无穷。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版、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特约相关评论进行点评,以飨读者。

    □方永江
      值春入夏、景和天朗之时,四川这个产茶大省,茶山满目青翠,处处飘香。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日常什物中的茶,解渴、醒脑、去腻,古人不知有什么氨基酸,不知有降压减脂的功效。长期以来,对茶的热切期盼,注意力都在几个点:明前,新茶上市;铁观音最好在秋后。当年茶当年饮,图的是新鲜……张花氏在《东坡茶》里说得明白:茶真个是新的鲜。
      苦,是茶的本味;绿,是茶的本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时,认清一个常识比登天还难。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东坡茶》为我们领略东坡本色打开了一扇眺望西岭的窗。
      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曾触忤王安石的钱觊寄来建州茶,苏轼写了一首特别的诗回赠,诗中大义凛然:“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苏轼“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倡行仁政,而欲施爱国忧民的仁政观、轻赋裕民的惠民观、为民而歌的创作观,首先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正人君子,从内心深处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谋百姓之利,亲切友善地与之交相往来。《东坡茶》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解读这首传颂千古的苏诗:把茶分为君子与小人两类,赞颂了苏轼重君子、轻小人的清朗情怀。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前丁后蔡,争新买宠,不仅为欧阳修、富弼所不齿,而且令苏轼深恶痛绝。苏轼为之发出了“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的大声疾呼,“涉及茶农民生问题时,苏轼坚决站在了茶农一边。”
      元祐三年(1088年)十一月,苏轼作《送周朝议守汉州》,怒斥“为西南病”的“二李”(李杞、李稷),说岷江岷山的百姓都记恨他们。“茶为西南病,岷俗记二李”,蜀中茶法反复变化,民不知所从,“每变取利益深,民益固弊。”“五害不除,蜀人泣血,无所控告。”同时,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包括周朝议(名表臣,字思道)在内的挺身而出折其锋芒的“矫矫六君子”。
      与之相呼应的,是寓意良深的坡翁《种茶》诗:“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未任供臼磨,且可资摘嗅。千团输大官,百饼衔私斗。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诚如《东坡茶》中所言:“千团输大官,百饼衔私斗”的好茶,哪能和我自家园子里出产的茶相比呢?在苏轼笔下,茶再次回归本真。垂老投荒的坡翁,必然在“竹间行复采茶时”的怀想中,油然生出对故乡故土故人的思念,并从中得到些微的慰藉。
      苏轼说:“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说茶;我改一字:“从来佳书似佳人。”《东坡茶》把千年前的苏轼带到了当下,带到了我们跟前,仿若淡雅、素静书房中的这杯茶:散发出似有似无的香,有着淡淡的苦,品得出人生况味;清冽着剔透晶莹的绿,摇曳着竹的影,看得见远山村落间的绿水青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