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势而“围” 围出岭南好光景


  • 连片的桑基鱼塘构成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梁斌 摄(佛山市顺德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燕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27
    申遗成功时间:2020年12月

    工程档案
      桑园围位于珠三角西北部,地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始建于宋朝,后经数次修筑完善,逐渐形成集围垦、灌溉、防洪、抗旱、交通、运输、养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基围水利工程。
      站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上俯瞰:以西樵山为中心,西江、北江包裹住一片河网密布、村舍散落的橄榄状地带。这就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佛山桑园围的核心区域。
      佛山桑园围,因历史上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初夏时节,走进桑园围,还可以看见桑基鱼塘完整的生态循环耕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造福了当地一代代百姓,也丰富了璀璨的岭南文化。

    沿河顺势而“围”
    灌溉方式别具智慧,是申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条60多公里长的桑园围,弯弯曲曲如巨龙横贯在西江与北江之间。桑园围顺着河流走势而建,正所谓顺势而“围”。
      桑园围申遗特邀顾问专家、佛山市水利专家陈彦文介绍,桑园围建设伊始,北宋朝廷派来修建桑园围的官员将浮糠抛入江水中,然后跟随浮糠的走势,在那里修建堤围。“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陈彦文说,这与都江堰的飞沙堰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上,桑围园灌溉面积最多达到近20万亩,现在的灌溉面积仍有6.2万亩。数量如此之多、排列如此紧密的桑基鱼塘在古代是如何实现有效灌溉的?
      窦闸,就是其中重要的排灌设施。桑园围内有数十个窦闸,其开闭既可防御洪水,也能引水入塘。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建新介绍,基塘里设有上下窦,上窦用于放走池面的浮萍之类杂物,下窦用于放水后捉鱼和清塘泥。“整个基塘区形成了一个有排灌作用的庞大水利系统。”吴建新说。
      为基塘换水也是一个巧妙的过程。每当清淤完毕后,塘主便从窦闸放水灌入外围近水的基塘,然后继续开启窦闸,把水从外塘引进内塘,由外到内一层层引水灌溉。由于外塘水入内塘后会带走外塘的肥料养分,为弥补外塘业主的损失,大家便约定内塘业主以鱼、米等农产品为补偿,以保证灌溉公平。
      桑园围别具智慧的灌溉方式,是其申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专家表示,桑园围作为一项独创性圩垸水利系统工程,巧妙地利用了珠三角地势低洼、河涌(chōng,多指小河)众多的生态特点,运行巧妙。

    孕育桑基鱼塘
    催生珠三角蚕桑经济和丝织业
      “桑园围的建设,开启了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与人口快速发展的历程,具有里程碑意义。”参与佛山桑园围申遗工作的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秘书长李云鹏说。
      桑园围修筑后,防洪排涝自如,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据《桑园围志》记载,每逢大旱之年,周边许多地方农田无法适时耕作,“而围民早已得水灌溉,翻犁播种,踊跃春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桑园围孕育了著名的桑基鱼塘。明代桑园围地区出现了“果基鱼塘”,即塘基上种植果树。随着蚕桑业兴起,桑基鱼塘出现了。作为最具经济效益的基塘类型之一,桑基鱼塘的收益“十倍禾稼”,在可观收益的驱动之下,当地群众纷纷从“种田”变为“耕塘”,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垦成为基塘。
      桑基鱼塘的不断壮大,催生了珠三角蚕桑经济和丝织业。
      “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明清时期,佛山南海西樵一带成为广东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清代至民国时期,满载丝绸的渡轮从民乐窦外运至广州或江门,并远运到东南亚、中东和欧洲。
      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桑园围的耕种面积逐渐缩小,尽管如此,其历史与现实价值却不容小觑。1998年6月29日,特大洪水来袭,樵桑联围的一处水闸崩决。南海、顺德数万军民以桑园围吉赞横基和东基作为第二道防线,保住了围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桑园围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这片土地的经济产业格局。比如,南海区西樵镇在改革开放后成长为“纺织之乡”和“面料名镇”,就是脱胎于桑园围发达的蚕桑业和缫丝业;南海区九江镇则凭借桑园围把淡水养殖业发展到极致,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淡水鱼苗之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