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成成甬 塑造城市初格局
-
它山堰横卧在鄞江上。游客从它山堰上走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韦维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王成栋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26
申遗成功时间:2015年10月
工程档案
它(tuō)山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鄞(yín)江镇,是建在甬江二级支流鄞江上的一座引水灌溉枢纽工程。工程创建于唐太和七年(833年),是中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以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具有阻咸、灌溉、泄洪等功能。
夏日清晨,记者走进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鄞江在此穿镇而过,一座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静静横卧在江面上。由于暂无水流漫过,游客们纷纷踏着它往来于鄞江两岸。
“这就是它山堰。别看现在一片平静,每当上游泄洪的时候,场面气势磅礴。”宁波市海曙区鄞江水利管理站原站长郑纪良告诉记者,它山堰的修建不仅发挥了阻咸、灌溉、泄洪等功能,更塑造和影响了宁波最初的城市格局。
堰成成甬
变水害为水利,塑造宁波最初城市格局
站在它山堰的堰坝上,很难用宏伟壮观这类词来形容它。
它山堰堰坝全长仅113.7米,宽4.8米。这样一段堰坝,是如何影响整个宁波地区水系,又是如何塑造宁波城市格局的?
沿时间脉络回溯至唐代。“古籍中提到的‘民不能饮、禾不能稼’,是它山堰建设之前,这里先民的真实生活写照。”据郑纪良介绍,来自四明山脉的樟溪在鄞江镇一带分流为鄞江和南塘河。雨季,樟溪的洪水大量倾泻进入下游河道,引发洪涝灾害;而在旱季,随着上游来水减少,经常引发咸潮上溯,农业灌溉和居民用水受阻。
干旱、洪涝、咸潮一直是古代宁波鄞西平原民众需要面对的难题。
唐太和七年(833年),当时的地方官王元暐着手整治水利,历时3年建成它山堰。建在鄞江上的这道堰坝,阻断了江面,遇到枯水期,宝贵的水资源因为堰坝的阻隔尽数流入南塘河;洪涝季节,大量的洪水依旧可以漫过堰体进入鄞江,继而经奉化江接甬江入海。
这样一来,从上游经南塘河的水量一年四季不断流,保证了沿途灌溉的需要,也解决了民众的饮用淡水问题。
“宁波有句老话:堰成成甬。意思是它山堰的建成,造就了宁波城。”郑纪良说,它山堰的建成,变水害为水利,南塘河可以为下游提供稳定的淡水资源,使鄞西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人口逐渐增多,因此明州城(唐代宁波称明州)后来就由鄞江小溪(现鄞江镇一带)迁址至现在的宁波城区三江口一带,宁波最初的城市格局也由此形成。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它山堰灌区约占鄞县面积的一半。目前,它山堰灌溉面积仍有20多万亩,受益范围遍及鄞西平原7个乡镇,受益人口20多万人。它山堰至今依然是宁波城区的重要水源工程。
设计巧妙
建造工艺完美体现了古人智慧,得以运行千年
“这是做什么用的?”走在它山堰堰体上,石条上一个个圆形的石孔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鄞江镇综治办工作人员郑小娜介绍,据古籍记载,它山堰由150余块石条砌筑而成,为增强堰体的整体性,石块之间开凿石孔,用铁榫相连,防止石条纵向位移。只是由于岁月流逝,很多铁榫如今已经锈蚀不见。
除了上述工艺细节,它山堰的诸多设计完美体现了古人智慧。
“它山堰堰体有几大特点。”郑小娜介绍。首先,堰底向上游倾斜5度。因为它山堰整体横卧在河床上,当上游洪水来临时,如果底部是水平的,堰体可能会产生水平滑动,导致堰体受损。而设计这个斜度,就好像用小钩钩住河床,增加了堰体的抗滑稳定性。
其次,堰体上游一侧铺设了一层很厚的黏土碎石层。“类似于现在水库大坝的混凝土防渗墙。”郑小娜介绍,在黏土中混入碎石后,一方面可减少堰体渗漏,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涨潮时下游海水通过堰体渗透到上游。
从空中俯瞰它山堰堰体,可以看出堰体平面略向上游鼓出。“这是堰体的另一个特点。”郑小娜介绍,当上游洪水漫过堰体冲向下游时,会产生一个向心力,两侧的水会流向中央,减少对两岸河床的冲刷。此外,堰体还采用中间厚两边薄的设计,从而增强堰体抵御上游洪水的能力。
它山堰自唐代建造以来,历经多次加固维修,得以继续发挥功能。如今,它山堰的上下游陆续建成了一批现代化水利工程。宁波市海曙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古老的它山堰与现代化水利工程互相配合,形成了首尾相应、引泄完整、滞蓄有制的鄞西平原水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