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陂:
既蓄淡拒咸 又抵御洪水冲击
-
白鹭在天宝陂上飞过。 福清市水利局供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21
申遗成功时间:2020年12月
工程档案
天宝陂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龙江中段,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是闽中历史上最早建成的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涝和蓄淡拒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咸水利工程之一。目前,天宝陂仍灌溉农田1.9万亩,为当地农业灌溉、城市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渠清水,泽被千年。5月16日,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龙江两岸翠色掩映,天宝陂巨龙般的坝体犹如一条蜿蜒的金线,将浩渺如海的水面分割成上下两段。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天宝陂上段水平如镜,江水在炽烈的阳光下愈发绿意盎然,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不时有白鹭掠过,水面泛起粼粼波光。
这座千年古陂,有哪些故事?又蕴藏着哪些治水智慧?
依山傍海但缺水 修成“宝陂”滋养后世
天宝陂狭窄的陂顶,斑驳千年的条石依旧严丝合缝,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里有市民在悠闲垂钓,江水顺着坝体缓缓流淌。
“天宝陂”三字何解?陂,即集水坝,属于水利工程的一种,与现代的水库作用类似;天宝,则因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而得名。
对天宝陂相关情况,福清市水利局副局长张乃清如数家珍。据他介绍,天宝陂主要包含拦河坝、泄洪闸、进水口三大建筑物,现存陂首坝底呈台阶式结构,坝长289米,高3.5米。这是闽中历史上最早建成,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涝、蓄淡拒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此前已被列为福建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首批水文化遗产。
天宝陂的兴建,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福清独特的地理条件有关。
“虽然福清依山傍海,但是淡水资源十分匮乏。”张乃清说,福清陆地面积1519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大于30平方公里的溪流仅有6条。其中最大的河流是龙江,下游至出海口20余公里落差大,河道水流湍急,难以引水灌溉。再加上邻近海洋,涨潮时海水沿江上溯,不能作为灌溉用水。
在古时农业生产大多“靠天吃饭”的背景下,水利建设对粮食生产至关重要。百姓守着田地却忍饥挨饿,当地更有“雨来哗啦啦,雨过干巴巴”之说。
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兴农田水利。据史书记载,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长乐郡刺史高璠带领老百姓在龙江河畔、五马山麓,用竹笼拦水,筑木成桩,采山石围堰,砌高陂截流,历数载建成堤坝,命名为天宝陂。现历经千年光阴,天宝陂仍然滋养着龙江沿岸。
蓄淡拒咸且泄洪能力强 修建技术蕴含古人治水智慧
天宝陂离出海口有19.75公里,河短流急,在这类河流上筑坝,如何抵御洪水和海潮冲击?
“现存坝体中,有150米是唐代至明代修的旧坝。”张乃清认为,天宝陂修建的精妙在技艺方面体现得最直观。
天宝陂采用“铁汁固基”方式筑基,这是当时极为罕见的工艺。“修建中,古人利用铁汁将坝基浇筑在一起,使铁汁与砂卵石黏结形成不透水层。同时,利用俗称‘将军柱’的石柱增强坝体受力,有效解决了坝基和坝体结构的牢固问题。”张乃清说。
天宝陂的选址同样蕴含古人治水智慧。“天宝陂处在感潮断面上,扼守着龙江的水势,蓄淡拒咸,位置关键,选址精妙,在航运、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乃清表示,天宝陂修建在河流弯道下游河势较高处,上游有足够的集雨面积及水头,在河上筑坝,可拦蓄淡水,抵御咸潮上溯。
值得一提的是,天宝陂在工程设计上特别采取斜向布置,200多米长的坝轴线看似浪费了人力物力,但从现代水利学来看,坝轴线越长就越能增加坝体的泄洪能力。
“通过精妙设计,保证坝体上游水位更低,从而降低洪水对坝体的冲击力,更能延长坝体的生命周期。同时,独特的拱形斜向布置,则让天宝陂与河道右岸形成漏斗状,有利于枯水期取水口顺畅取水。”当地水利专家介绍。
古人同样细心考虑了天宝陂的维护问题。早在宋代,天宝陂就设立专管机构,旱则引灌、涝则疏导。当时建立的岁修制度,更被视为现代水利设施管理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