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沙溪三十六堰:

    既是水利工程又是文化窗口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20
    申遗成功时间:2020年12月
    工程档案
      白沙溪三十六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公元27年,东汉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在白沙溪上筑堰,名白沙堰。此后百余年时间,其部下及后人陆续建成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36座堰。现今,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27.8万亩。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燕巧
      一溪白沙水,蜿蜒数道弯。5月,浙江省金华市的白沙溪水位上涨,溪水经由三十六堰流进千百沟渠,滋养着婺南山区的万物生灵。
      走进白沙溪三十六堰灌溉工程展陈馆,一眼看到的是三十六堰灌溉工程沙盘,旁边是东汉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的塑像。约2000多年前,卢文台率部将36人隐退来到今天的金华婺城,了解到此地土壤肥沃但旱涝频发,遂勘察地形,在今沙畈乡修筑白沙堰,引水灌溉,从此拉开白沙溪三十六堰建设的帷幕。
      往后百余年的时间里,从沙畈堰到中济堰,卢文台及其部将的后人与当地老百姓建成了共计36座堰坝的梯级堰群,白沙溪两岸大片良田得以旱涝保收。

    以潭筑堰 至今仍有21座古堰持续发挥效益
      白沙溪三十六堰大部分堰前都有一处深潭。有何讲究?
      “用现代水利学理论分析来看,以潭筑堰,不仅可以提高堰坝的蓄水和引水能力,而且可减轻水流对堰坝的冲击。”金华市婺城区水政监察大队副大队长王丛云介绍,在白沙溪三十六堰的修筑过程中,古人针对溪水落差大、水流急、深潭多的特点,摸索出“以潭筑堰蓄水,开渎引水灌田”的方式,形成潭、堰、塘、井、泉相结合的用水体系,极大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随着白沙溪36座堰坝的梯级堰群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白沙溪两岸一度水碓(利用水流力量来自动舂米的机具)林立,水磨坊遍布,浙中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粮仓之一。
      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在近2000年的发展历程中,白沙溪三十六堰历经多次损毁与修复,实现了堰坝结构的升级,为后人筑堰、修堰提供经验,实现古代水利工程“古为今用”。
      白沙溪堰群有一套完整的堰坝管理制度。古时,官府制定堰帖,明确各堰水权和工程岁修责任,指导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协同管理,保证干旱时期上下游各堰的公平用水。
      新中国成立后,白沙溪上修建了金兰水库、沙畈水库和88座小型水库,使之形成水库相连,库、堰、渠、渎相接的“长藤结瓜”式自流灌溉网络,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现在还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婺城南部山区的优质水源,也借由该水利工程辐射到浙江第四大都市区——金义都市新区,为当地居民提供优质水源。

    因水而兴 一方水土养出粮、窑、酒、旅等众多业态
      进入5月,白沙溪沿岸陆续完成早稻播种,进入田间管理阶段。
      “500多亩水稻全靠白沙溪灌溉。”婺城区白龙桥镇上下邵村种粮大户薛红月说,得益于水源和土地资源优势,近年来上下邵村大力发展传统特色农业,目前村上已种植水稻1000多亩,建有葡萄基地上百亩、蓝莓基地50多亩。
      在三十六堰的滋养下,白沙溪沿岸不仅农业生产取得长足发展,这方水土上的“三百六十行”也因之兴盛。
      “白沙溪三十六堰能成功申遗,与其有人文底蕴的特色优势分不开。”婺城区琅琊镇党委委员江勤学在水务局工作时全程参与了申遗工作,据他介绍,在白沙溪流域,既有规模庞大的古庙群,又有22处历史文物点,婺州窑和金华酒文化都发源于此。
      比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店窑遗址”就在白沙溪一带。据考证,作为婺州窑系代表性窑址之一,这里生产的陶瓷由沿线水系入白沙溪,后入钱塘江,去往明州(今宁波),再行出海。此外,唐宋时期,白龙桥旁的“酤坊”酒坊酿造的金华酒声名远播,该村庄现在用“古方”作为村名。婺城区白龙桥镇副镇长徐晓明介绍,金华的农家酿酒之风存续至今。
      传承之外,也有创新。位于白沙溪畔的婺城区白龙桥镇新昌桥村,依托白沙溪滨水景观、美食广场、特色民宿等,每天吸引游客2000余人,“美丽风景”转化为了“美丽经济”。
      历经近2000年的洗礼,白沙溪三十六堰不再只是“旱涝保收”的古老水利工程设施,更成为一扇展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文化窗口”。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