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茶馆数四川
-
成都市井文化体验街区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喝茶休闲。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衡昌辉 摄成都市双流区彭镇观音阁老茶馆,从清晨4点开始就吸引了当地老人前来喝茶,省内外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也纷纷来到这里,边喝茶边创作摄影作品。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衡昌辉 摄
川茶伴我行 问道川茶
四川不仅是茶树的原生地之一,也是人工种植茶树和茶饮的发源地。早在西汉时,资中人王褒在《僮约》里就记载了当时蜀中待客有“烹茶”之俗。虽然至今还没找到确切的史料证明茶馆起源于四川,但四川茶馆的起源理应较早。四川茶馆自清末兴盛以来,数量一直领先全国,社会功能在全国茶馆中也是最为丰富、别具特色的,特别是成都茶馆。故民间广泛流传着“天下茶馆数四川、四川茶馆数成都”这样的谚语。
□李建中
四川茶馆数成都
自古以来,各地对饮茶场所的称谓不尽相同,有茶肆、茶铺、茶社、茶室、茶坊、茶楼等多种叫法,“茶馆”是各地茶客都能接受的称呼。北京人爱喝茶,过去从达官贵人到市井小民,都有饮茶习惯。北京茶馆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书茶馆,客人一面饮茶一面欣赏说书。广州将茶馆称为“茶楼”,特点是茶中有饭,饭中有茶。许多人甚至养成到茶楼吃早点的习惯,称为“吃早茶”。杭州有西湖和“西湖双绝”——龙井茶、虎跑泉,所以杭州茶馆在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杭州将茶馆称为“茶室”,一个“室”字,平添几分书香气和仙灵气。
可无论哪里的茶馆,在数量上都比不过四川,比不过成都。傅崇榘在《成都通览》中记载:1909年,成都有茶馆454家。1941年,据原成都市政府编制的统计资料显示,当时成都茶馆为614家。成都之外,四川各地茶馆也非常多。以内江市为例,民国时期城区有茶馆70多家。而水陆码头宜宾,当时竟有约200家茶馆。
20世纪50年代,成都茶馆数量有所减少,但人们泡茶馆的习惯并没有改变。改革开放初期,成都茶馆快速恢复,大批传统老茶馆开门迎客。1990年代中期,出现了“圣淘沙”等一批新茶馆,开始从露天进入室内,装饰趋向豪华,茶艺表演也开始出现。20世纪末,随着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宾馆酒楼的兴起,成都茶馆开始趋向于多元化,麻将、足浴等项目也被引入茶馆。2008年,成都茶馆数量达到6000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成都茶馆有3万多家。
自清末以来,成都出现过许多知名的茶馆。位于商业场背后华兴街上的悦来茶园,百余年来一直是川剧艺人和爱家打堆堆的地方,被称为“戏窝子”。位于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百余年来一直保持木桌、竹椅、盖碗茶的传统。位于双流区彭镇杨柳河畔的彭镇老茶馆,拥有150多年历史,如今是远近闻名的摄影胜地。位于原城守东大街的华华茶厅,是民国时期全川(也许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茶馆,有三厅四院,1000多个座位。20世纪末包装修建的顺兴老茶馆,是外地人认识成都的好地方,在这里可以见识变脸、吐火等表演。
除此之外,大慈寺、文殊院的露天茶座,数以百计的市民坐在参天大树下喝茶的情景,更添了几分古朴的文化氛围;锦里古街、宽窄巷子的茶馆多是青瓦木楼,门前还竖着茶招,颇有古韵;百花潭公园、沙河边、锦江边的露天茶座,是休闲发呆的好去处。
三花茶和盖碗茶
都说四川人爱泡茶馆。一个“泡”字,不但把四川人进茶馆的高频率和长时间都包含了进去,更把四川人沉浸在茶馆里、沉醉在茶馆里的状态也描摹了出来。泡在茶馆做什么?首先当然是喝茶啦。
清末和民国时期,成都茶馆里的茶叶主要是老鹰茶(又叫红白茶)、花茶、绿茶,也有少数喝沱茶和普洱的。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成都茶馆普遍流行喝茉莉花茶,主要是三花茶。所谓“三花”,就是三级茉莉花茶。二级以上的花茶味道当然好,但价格不菲呀!四级以下的花茶味道又次了些,委屈自己嘴巴不说,上不得桌面啊。“三花”正处于价格和味道的平衡点,被老茶客们认为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个等级。到20世纪末,四川茶馆所提供的茶叶不再局限于花茶,品种多了起来,如普洱茶、乌龙茶等。但以四川本地茶为主,像蒙顶甘露、峨眉毛峰、竹叶青、碧潭飘雪等。
过去成都茶馆多使用井水泡茶。但成都井水碱性偏高,不如河水受欢迎。所以,若哪家茶馆特别标明是“河水”,那是很招客人的。于是,不少茶馆每天雇人从河里担水,后来又改用板车拉水。河水需要过滤和净化,当时的银记茶楼就有一整套过滤设备,客人可通过置于院中的四口沙缸,见证取自锦江的水被净化的过程。
传统四川茶馆内,最具代表性的摆设是竹靠椅、小方桌、盖碗“三件头”、紫铜壶和老虎灶。盖碗三件套别有讲究,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茶碗用来装茶,自不必说。茶船又叫茶托、茶舟,用来承托茶碗,以防烫手,端茶方便又稳当。至于茶盖,用处可就太多了:一是盖严它后,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它刮开茶碗上漂浮的泡沫,或用以调节茶水的浓淡,茶盖往水面一刮,茶叶便随茶水上下翻转,轻刮茶水淡,重刮茶水浓;三是可用来凉茶,便于快饮解渴。茶碗、茶盖、茶船三位一体,既实用又美观。
以前在传统茶馆里,还能随时可以欣赏到堂倌们的一手绝活。茶客们特别喜欢看到一大群人同时来到茶馆,这意味着一场惊艳的冲茶表演即将到来。只见堂倌手托一大堆加了茶叶的茶碗整齐摆放到茶桌上,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转眼之间,十几二十个茶碗便都冲上了开水,桌上滴水不漏。堂倌们还有一项“提壶掺水,起眼看人”的功夫,面对多人争着给钱的情形,会察言观色,将钱收得恰到好处、皆大欢喜。这里有几个原则:收真不收假,假招呼的收不得;收生不收熟,还指望熟客随时再来呢;收富不收穷,道理很明白;收小不收大,小既显真心又不找零。
小小茶馆功能多
四川人爱泡茶馆,当然不只是因为茶水可解渴。别看茶馆地方不大,却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为一体,成为人们放松身心、欣赏艺术、讲理说理、洽谈生意的好去处。
放松身心。四川有句家喻户晓的歇后语:茶铺头的龙门阵——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摆龙门阵”堪称四川茶馆的第一功能,也是不少茶客难以控制的“瘾”。川籍作家沙汀在《喝早茶的人》一文中,便对这种人做了很生动的描写:他们早上刚从铺盖窝里爬出来,便披了衣衫一路跑着上茶馆去了。这么赶的原因,常常只是因为半夜突然想起有龙门阵要摆,不从肚子里掏出来就实在熬不住了。
欣赏艺术。旧时的茶馆,也是地方戏曲曲艺的主要演出场所,甚至许多名角都从那里脱颖而出。在四川,除了像成都悦来茶园那样的“川剧窝子”外,各地不少茶馆都设有川剧“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除川剧外,有些茶馆还设有评书、扬琴、金钱板、灯影戏等演出活动,人们可以一边饮茶一边欣赏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
在诸多艺术样式中,评书特别受到茶客们的欢迎。四川评书艺人的嘴巴都十分了得,谚语“满台风雨吼,全凭一张口”,说的就是他们那张嘴巴。说书人在茶馆表演,不单独售票,由茶馆老板根据当天卖出多少碗茶,按比例付给报酬。近20年,成都茶馆说评书知名度比较高的是李伯清,他充分利用了茶馆的开敞特性和茶客的放松需求,将相关话题一阵“散打”,观众哈哈大笑,皆大欢喜。
说理评理。四川茶馆还有一项特殊的功能,那就是调解社会纠纷。过去,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或发生冲突,一般不到官府解决,而是约定到茶馆“评理”,民间称为“吃讲茶”。届时,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请当地头面人物来调解“断案”。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占理的一方,自然无需付茶钱,这就是谚语说的“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民间的许多纠纷通过“吃讲茶”这样的调解而被化解,茶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少诉讼案件、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如今,身处法治社会的人们,仍有把问题拿到茶馆去讨论解决的习惯。
洽谈生意。在四川,过去民间的许多生意买卖都是在茶馆进行的,不同行业的商人们甚至形成了在固定的茶馆聚会和交易的习俗。以成都为例,从前城守东大街的华华茶厅,老板廖文长是当时茶叶同业公会的理事长,茶厅便成为茶商们聚会和交易的地方。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是教师们会聚的地方,每逢六月、腊月寒暑二假,那里便成了学堂争聘教师、教师们寻找工作的场所。以宜宾为例,南街茶社是花纱帮聚会的地方,东街的商余茶社是粮油帮交换信息的地方,尚志茶园是盐帮聚会的地方。至于乡间茶馆,更是当地生意人离不开的地方。
进茶馆谈生意,已成为四川的一个传统。今天,在四川的各色茶馆里,不少人都是来交换信息、洽谈合作的。外地人来成都,会发出疑问:成都人成天坐茶馆,他们都不工作吗?其实你不知道,也许就在你疑惑之时,他们可能已经搞定了一桩生意。别小看茶馆,好多大生意,都是在里面谈成的;好多大项目、大公司,都是从这里开始孕育的。
时代在变,茶馆在变,四川人对茶馆的热爱一直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