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思想周刊·天府新论
-
·图片
网络扫墓不能游离于监管之外
-
□戴先任
清明节即将到来。据半月谈报道,在网络平台创建纪念馆,留下逝者的音容笑貌,为名人先烈献花点蜡,以“云祭扫”的方式追忆故人、寄托哀思,这本是清明节的新风尚。然而,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网络祭祀平台乱象频出,无门槛立网碑、建网墓,借去世名人“吸金”等,尽管各界口诛笔伐,但平台依旧肆无忌惮、我行我素。如此网络扫墓乱象亟待整顿。
相比焚烧香烛纸钱和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祭扫方式,“云祭扫”更为节能环保,也更为安全,有利于社会。在中国,很多人外出工作,返乡祭扫路途遥远,这都导致有“云祭扫”需求的人越来越多。但一些“云祭扫”APP问题不少,比如祭拜对象的信息随意填写发布,涉嫌侵犯个人隐私,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通过随意“立碑”恶毒损毁他人,侵犯他人权益;祭拜的供品均需要用户进行充值,部分商品价格高达600元,一些软件中还设有消费排行榜,涉嫌引导过度消费……而此类APP不少都是捞了钱之后关停跑路,根本不会长期运营维护。清明节期间,网络祭祀需求大增,相关的乱象也更加突显。
网络祭祀的种种乱象,扰乱了网络祭扫秩序,还涉嫌恶意敛财,侵犯消费者权益。对此,监管不能总是“慢半拍”。去年清明节,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专门通知,部署开展清明期间网络祭扫规范管理工作。但目前相关方面对于殡葬行业的监管多注重于传统殡葬行业,网络祭扫则处于薄弱环节,这也是网络祭祀乱象丛生并难得到有力遏制的重要原因。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祭扫市场同样如此。
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填补监管空白,加强对“云祭扫”市场的监管,遏制“云祭扫”APP乱象。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理性消费,避免跳进商家的“消费陷阱”。祭奠逝者,不是花钱越多越能表达哀思,有诚心才是最好的缅怀。这样也才能更好维护“云祭扫”这一新风尚,这对于传承清明文化,推动殡葬改革,进行移风易俗,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