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访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布局密码

    建圈强链 “上下左右”都有讲究


  • 中车成都公司存车线上,即将交付的地铁十九号线列车。中车成都公司供图

    中车成都公司城轨总装厂。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强摄

        

    第10站 成都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
    ●2022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114家签约引进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378个、总投资7238亿元
    落地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95个
    ●2023年
    目标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5%
    全年落地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380个
    其中制造业项目200个以上
    力争工业投资增长8%以上

    工业“样板间”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若晔 李欣忆 唐泽文

      如果把全国各城市看作一个班级,成都应该是那个看似悠闲、实则暗暗努力的准学霸——2022年,在疫情、高温、限电等多重严峻考验下,成都GDP首超2万亿元,实现“关键一跃”。
      成都这座超大城市经济质、量齐飞的关键,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四川日报全媒体工业“灯塔”十城行的最后一站,回到成都,选取轨道交通产业为观察样本,探寻成都“建圈强链”的密码。圈怎么建?链怎么强?我们在采访中发现,秘密就在“上下”和“左右”。

    “楼上楼下”集聚“上下游”
    “链主”发挥磁吸效应,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度已达60%
       2021年,成都正式开启“建圈强链”行动,重构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新“四梁八柱”。目前已确立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医药健康、轨道交通、汽车产业等12个成都产业生态圈,并进一步细化为集成电路等26条重点产业链。
      轨道交通产业正是其中之一。2019年,成都整车系统本地配套率不足40%;到2022年,成都已拥有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下游规上工业企业160家,产业集聚度达60%。
      3月中旬,记者来到成都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走进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偌大的城轨总装厂房,多列地铁整齐陈列,工人穿行其间,忙着装配调试。
      看到记者到来,城轨分厂总装技术室主任王天成从正在组装的成都地铁27号线车厢“钻”出来,热情介绍:“我们正在组装的这列地铁,要经过车体焊接、车辆涂装、总装、调试等工序,大约需要80天时间。”
      中车成都公司是一个“链主”企业,主要负责地铁、高铁等的总装。
      在总装厂房对面的库房里,记者看到,足足有3层楼高的货架一字排开,摆满了各种物料。大的如地铁的“脊柱”型材,有20多米长,小的有米粒大小的螺丝,“零部件的项目总共有3000多项。”王天成说。
      这3000多项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率,是一个关键指标,可以验证链主效应是否充分发挥。
      中车成都公司所在的新都区石板滩街道,以前是成片的农田。新都区经信局副局长刘颖当年就在这里工作,“2016年中车成都公司新都厂区正式投产后,轨道交通产业从‘零’起步,到现在已经成片发展了。”刘颖说。
      “我们刚来的时候,比较难的是配套问题。”中车成都公司董事长罗斌说,这些年,公司和当地政府一直致力于本地配套率的提升。
      首先,发挥“链主”的磁吸效应,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落地。罗斌介绍,自落地新都以来,中车成都公司通过“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建圈强链模式,带动了60余家配套企业、电动车组“九大核心技术和十大关键零部件”落地,城轨车辆本地配套率达60%以上,推动70%的成都地铁“新都造”。
      其次,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楼上楼下就是产业的上下游,这就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和产业链协作体系。”刘颖说,按照链主企业工艺流程需求,园区布局了动车组造修、城轨造修、客车检修等重点业务,以合理的空间布局促进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邻右舍就是供应链,让产业协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外引补链的同时,“链主”也在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跃升。2021年,中车成都公司联合成都轨道集团搭建了“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这是国内首个基于真车实线的综合轨道交通装备试验基地。记者在试验平台看到,借助北斗高精度定位、列车外观图像检测等系统,车辆关键性能等参数在平台上一目了然。
      “这也是我们和配套企业协同创新的平台。”试验平台负责人陈争说,借助此平台,中车成都公司联合配套企业,共同完成了有关信号系统控制的科研课题,无人驾驶技术的成果已在成都地铁孵化应用。

    “左邻右舍”变“左右岸”
    同一条街上链属企业高效配套,物料运输和技术交流“零”时差
      连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地铁19号线二期,将于今年四季度开通运营,该线45列地铁均是“新都造”。在中车成都公司生产线,最后一批次地铁列车正在进行最终调试,即将交付。
      “地铁19号线使用了国内首创时速160公里4A编组的市域列车,具备启停快、速度高、更舒适等特点。”中车成都公司城轨事业部总经理胡彬说,列车从设计制造到装配总成,集合了成都中车时代、成都今创等50余家企业的配套产品。
      链属企业怎么做到高效配套?记者采访时,位于石板滩街道的石木路“出镜”次数很高。南侧,是“链主”企业中车成都公司;北侧,则聚集了成都今创等配套企业。石木路上,源源不断的货车,将北侧的材料设备等运往南侧。
      从中车成都公司出发,沿着石木路走10多分钟,便拐进了型材供应商成都金越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刚进工厂,记者就发现了不同之处——公司厂房的大门非常宽大。
      “门宽经过了专门设计。”金越公司总工程师孙泽解释,车间大门宽度超过8米,厂区大门宽度超过14米,可以完成22米铝合金型材的运输。厂门、厂内的道路,都专门为配套中车成都公司而建,公司90%以上的产品都供给了中车成都公司。
      金越公司的型材用在了地铁19号线车体的底架边梁、车顶板等处,也是19号线软包座椅的供应商。孙泽说,地铁19号线是成都地铁首条全线用上软包座椅的列车,公司跟“链主”密切沟通,优化设计,最终研发生产出布面软包座椅。
      类似金越公司,大部分配套公司紧密布局在中车成都公司周围。从中车成都公司过条马路,对面就是为地铁19号线提供定制化防火材料的成都今创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只需步行几百米,就是成都中车电机公司,为19号线提供电机产品。
      “时速160公里的地铁19号线,对安全等级和技术品质要求更高。”胡彬说,左右厂房就可整合产业链的左右岸,实现技术交流“零”时差,随时可以在车间现场面对面交流,提高生产效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