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重装转型向“清”更向“轻”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寇敏芳
无论是白鹤滩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还是刚刚上市的G50燃气轮机,都是响当当的“极限制造”。
极限代表了技术的高精尖,也因为极限,产业更高端小众。“大功率的燃气轮机、水电机组,虽然价值高,但项目不多,市场只有那么大。”记者在德阳采访中能感受到,从企业到政府,既有骄傲,又有烦恼。
“重装之都”想转型,德阳认准了迈向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道路。德阳一方面大力提升大型成套设备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努力研发生产具有市场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品。
曾濒临破产的国机重装(原“中国二重”)的转型之路是一扇窗口。公司持续推动传统产品转型升级,设备附加值大大提高,实现了智能化、集成化、高端化和绿色化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走“亲民”路线,研发了在城镇广泛使用的新型垃圾处理装备、可以在油气田广泛使用的油泥污染物处理设施等,这些产品拥有节能环保、市场前景好、可批量生产等共同特点,成功实现“轻”装上阵。根据公司发布的最新公告,2022年前三季度,国机重装净利润3.16亿元,同比增长6.16%。
迈向“清”的道路上,德阳不仅在产品结构上向“轻”转型,还在业态模式上向“轻”发力。“制造环节很容易被原料端抬价和应用端压价。”德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以水电项目举例,虽然设备是核心,但不能只做制造,延长产业链是必走之路。
当前,世界范围内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工业4.0正在进行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也在持续推进。德阳鼓励龙头企业打破生产和服务的边界,比如努力拿下项目总承包业务,或者将成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同行业推广应用。通过嵌入、衍生、转化、合成、赋能等,形成更高效率、更高价值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