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和“小目标”较劲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燕巧
在攀枝花采访期间,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一个数据:1%。
开采损耗减少1%、钒钛有效利用率提高1%、冶炼过程中能耗下降1%……从矿山到冶炼车间,从加工铸造生产线到配电房,攀枝花和“小目标”较劲的场景随处可见。
在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丰富物质基础、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打造千亿钒钛产业集群等大目标下,攀枝花从小处着眼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着自己的考量。
攀枝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卢瑜说,攀枝花虽然“家里有矿”——坐拥全国钒钛磁铁矿63%的钒储量、93%的钛储量,但过去无数个同类型城市的阵痛与蝶变经验却在警告:作为一个因矿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是把既有资源以高附加值的方式“用好用足”。
在攀钢研究院工作了15年的科研管理部科研业务总监叶晓瑜介绍,从全产业链来看,每个环节关键指标的细微变化,综合起来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从采矿到终端产品,涉及数十个流程环节,很容易出现“蝴蝶效应”。例如,钛箔材“变薄”至0.1毫米这个结果,不仅需要最末端车间对着刻度尺努力,还需要从冶炼环节就开始严格除杂等一系列工序配合。再比如,钢材中含钒量不足0.1%的变化,便能出现身价与销路的天壤之别。
如何“小步快跑”?首先是方向要对路。“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这是攀枝花市天民钛业有限公司销售部负责人挂在嘴边的话。2014年,这家民营企业生产出四川第一台离心泵钛叶轮时,还被业内视为“离经叛道”。但眼下,相关产品已经是业内主流。2013年,攀枝花本地企业开始琢磨矿渣如何回收利用时,同样面临不少质疑,但现在钒钛矿渣的回收与利用已是十分火热的技术门类。
其次要坚持创新。从技术角度来看,单个领域的细微变化,往往是数年乃至数十年技术研发累积的结果。叶晓瑜说,攀枝花从研究钒钛到最终大规模开发利用钒钛,其间经历了约30年的光景。只有建好机制让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打通实验室与车间的联系,实现技术领域的“小步快跑”,当潮流真正到来时,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