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按吨卖”到“论斤卖” 老厂房产出金贵的“手撕钛”
-
攀钢生产的百米钢轨。 攀钢集团供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燕巧 王成栋 唐子晴
工业“样板间”
很难想象,“60后”的老厂房,轧制出了国内首卷0.1毫米×500毫米宽幅钛箔材。原本“按吨卖”的钛材,开始“论斤卖”了。
这一切,发生在攀钢集团四川鸿舰重型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日前,四川日报全媒体工业“灯塔”十城行采访组抵达攀枝花时,首先听到的,正是这样一个传统制造业“老树开新花”的故事。
攀枝花,这座因三线建设而兴的城市,正在成为一个更大“国家使命”的试验场:2013年2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这是国家批准设立的唯一一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10年后,攀枝花又承担起探路全省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重任。
各种战略机遇叠加,都指向一个前提:这座因钢铁而生、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五成的城市,能否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也正是采访组关注的问题。
老厂房的新生产线
精益求精,轧出0.1毫米厚“手撕钛”
“你们来得巧,生产设备检修才刚刚开始。不然,你们根本进不来。”瞅着记者站在钛带轧制车间外看稀奇,攀钢鸿舰公司机电分公司主管工程师马毅赶紧递过来安全帽。
上千平方米车间内,略显斑驳的墙体诉说着攀枝花最老一批厂房的厚重历史。与人们印象中的“粗放操作”不同,车间内的生产线上,工人们屏气凝神,精细操作,检修时几乎没有一丝声响。校正一个数据,需要四个人轮番上阵,将仪表盘误差值降到最低。小小的出货口,两名工人轮流用放大镜等设备检查是否还有大于0.1毫米的残渣。
“近一个小时,总算把这个数据搞定。”见到马毅过来,一位周姓工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把最新的数据呈报上来。这位工人感慨,高端钛箔材设备的“金贵”程度,不亚于半导体产品生产设备。这条生产线的作用,就是将1.5毫米以上厚度的钛带轧制成更薄的钛带,最终轧制成0.1毫米厚度的钛箔材。
“产品用手就能撕开。”从车间的样品台上抽出一片钛箔材,马毅一边轻轻撕扯,一边介绍,不要小看钛材料“瘦身”到0.1毫米这一过程。市场对于这款产品的要求是,平均厚度误差值不能超过1%,轧制过程不能出现弯曲等变形,不能落有杂质,“否则就是废品。”
0.1毫米意味着什么?马毅说,普通人把面条擀制得相对均匀都很艰难,要把本身质量较轻且质地柔软的钛轧制成宽500毫米、厚0.1毫米乃至更薄的薄片,难度可想而知。也正因如此,设备的参数必须精准,环境必须干净到极致。
老公司的“新赛道”
13人车间贡献分公司一半产值
“马工,我们今年的绩效就靠你们了哦。”刚走出车间,其他生产线的同事就和马毅打趣。
马毅说,这并不是玩笑。钛带轧制车间只有13名工人,人数不到攀钢鸿舰公司机电分公司的十分之一。然而,去年该车间完成产值近7000万元,占机电分公司总产值的一半左右。这个车间去年8月才“擀”出“手撕钛”,在攀钢鸿舰公司业务版图上属于不折不扣的“后来者”。
既是“小不点”,又是“新生儿”,钛带轧制车间为何能在分公司营收版图上占据半壁江山?
答案是,这缘于钛带的“金贵”。在业内,0.05毫米至0.1毫米的极薄钛带,又称钛箔材,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工、电子及新能源等领域,属于市场紧俏品。其中,0.05毫米左右的医用规格钛材料,每公斤售价在2000元上下,按现在的市场价,足够买一吨钛矿石。
这个生产车间是如何来的?“这其实是延伸产业链、转型升级后尝到的甜头。”攀钢鸿舰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1994年由攀矿机械厂、密地机械厂、金江船厂合并成立攀钢机械制造公司(攀钢鸿舰公司前身),主营业务是为攀枝花及周边厂矿提供设备加工和维修服务。2013年,攀枝花被全域纳入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困境中谋生的攀钢鸿舰公司决定转换新赛道,试水钒钛原料深加工。
3年探索之后,2016年,攀钢鸿舰公司新建并投产2条国内先进的全自动钛焊管生产线,第二年便盈利。2019年,攀钢鸿舰公司决定再次向钛产业下游延伸,正式布局钛带轧制生产线,用了三年时间突破了极薄钛带的技术壁垒。
老工业城市的新答卷
打通钒钛材料精深加工的上游产业链
尝到甜头后,55岁的马毅谋划,在退休前,尽量突破0.1毫米以下轧制技术瓶颈并实现量产,争取钛带总产量突破5000吨,“如果能到0.05毫米这个区间,单价还能比现在贵两三倍,那就是按克卖了。”
马毅的底气是什么?答案是攀枝花本地上游愈发完善的钒钛产业链。攀枝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卢瑜说,攀枝花逐步打通了“钛矿—海绵钛—钛锭—钛带—钛箔材”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钒钛材料精深加工的上游产业链。
眼下,攀枝花全市年产高纯度海绵钛2.5万吨,位居全国首位。钛锭方面,攀钢钛材公司高端钛及钛合金生产线项目设计年产钛锭5000吨、年回收残钛2000吨,今年正式投产后,攀枝花将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钛锭生产基地。
在产能攀升的同时,攀枝花依托科研机构,还在不断攻克、储备钛的精深加工产品,不断创新,保持行业领先能力。
“现在下游材料行情怎么样,攀枝花说了算。”马毅感慨,2016年启动钛焊管生产线时,原材料还从外地运来,但眼下,供应链本地化已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