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仁和区田间地头

    用好人才支点 撬动乡村振兴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3月8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彝族乡啊喇村的一处芦笋种植大棚内,村民罗兴荣蹲下身为10多亩芦笋剪枝。从2019年3月种下第1棵芦笋苗开始,罗兴荣“摸着石头过河”,几年尝试下来,在芦笋种植方面成了村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土专家”。
      推动乡村振兴,攀枝花市仁和区把人才放在重要位置,突出做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育、引、用文章,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田间地头。

    乡村里走出“土专家”
      10多年前,罗兴荣离家外出打工,发现成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效益不错,心中羡慕起来:“靠发展产业也能过上好日子,我们村能不能种果树?能不能有产业?”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罗兴荣返乡种植李子、杏子等果树,因为规模、销售等方面的原因,效果不太理想。2018年,他注意到市场上芦笋热销,“查了查,村里的气候正适合芦笋生长。”他自学了种植方法后,开辟了村里的第一块芦笋地。
      罗兴荣的尝试得到不少支持。啊喇彝族乡和啊喇村的干部不仅帮助他申请到了1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和2万元的滴灌设施补贴,还邀请来攀枝花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指导种植。“用上专家教的方法,产量增加了10%,收入也增加不少。”罗兴荣高兴地说。
      如今,罗兴荣带头成立了攀枝花市兴宇种植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种植经验总结下来,教给村民一起搞芦笋种植。看着田里蓬勃生长的芦笋,他开始思考下一步计划:“芦笋可以食用和药用,我们可以对芦笋进行深加工,生产出芦笋干、芦笋茶等更多产品。”

    老技术有了“新机遇”
      3月12日,盛其富来到邻居家,帮忙查看火腿腌制的情况。“一般制作火腿,要腌制30到40天,风干30天左右,一定要放在干燥、通风、不见阳光的房间。”盛其富一边查看一边讲解。
      盛其富是啊喇村营盘火腿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2013年,啊喇彝族乡政府开展扶贫工作,引导当时的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生猪养殖规模,这让盛其富产生了带动村民一起从事火腿制作的想法。
      他反复摸索研究,不断完善祖传技艺,又牵头成立了合作社,通过集中培训和上门指导,将制作火腿的经验和技术分享给村民。去年,合作社的销售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现在,村里正在计划建造一个约200平方米的火腿加工厂,对村民制作的火腿进行统一销售。
      目前,啊喇彝族乡已有种植养殖等领域的“土专家”“田秀才”30余名。“下一步,将持续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加大经验交流频次,助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仁和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