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元市昭化区:多措并举 探索山区乡村水务新模式


  • 广元市昭化区团结水厂及其水源地团结水库。

    广元市昭化区骨干水利工程——工农水库。

        

    □李武林 唐和彬 (图片由广元市昭化区水利局提供)

      初春时节,川北大地生机盎然,风光无限。广元市昭化区太公镇玄贞村村民冯素清,一大早就忙着洗菜、烧水,为家人准备早饭。“以前,吃水难,家里打过井,我还去邻村背过水。”冯素清说。如今,拧开家里的水龙头,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就会汩汩而出,不用为吃水发愁了。在昭化区,像冯素清这样的农村群众不在少数。水资源分布不均,是昭化乡村水务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改变上述困境,近年来,昭化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全面落实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总体工作思路,通过模式创新、平台建设、强化运营等多个方面发力,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探索新路。
      2021年底,全省首批22个乡村水务试点县(市、区)名单公布,昭化区是广元市唯一入选的县(区)。一年多来,昭化区在乡村水务试点建设方面稳扎稳打、探索创新,为全省试点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看模式创新 探索构建山区乡村水务新模式
      昭化区位于四川北部、嘉陵江上游,总人口24万,大部分人口散居在大山沟壑之中,区域内水资源分布不均,抵御干旱、供水保障能力较弱。
      “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市、区)名单,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昭化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直言,一方面,试点县所需建设资金由县级统筹落实,省级安排奖补资金予以支持,这对昭化区水利建设来说,是重要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昭化区的山区多、水资源分布不均,供水工程建设难度大,具有挑战性。
      如何破题?在前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昭化区提出着力构建以“大水源为支撑、大水网为链接、大水厂为龙头、大保障为目标”的山区乡村水务新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昭化区立足水情,按照“建大、并中、带小”思路,统筹利用辖区内嘉陵江、95座水库、6000余口山坪塘及1300余处山泉和机井的优质水源,新(改、扩)建“千吨万人”骨干或小型集中供水工程60余处,配套供水管网6580公里,实现管网互联互通,互为应急水源。
      与此同时,昭化区还同步推进大水厂管网延伸覆盖小型工程、零星分散工程,实行多水源并联运行,形成以八大供水厂为龙头,辐射50多座小型供水站点的城乡供水体系,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
      涓涓清流,汇聚民生期盼。截至目前,昭化区已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42处,其中,“千吨万人”供水工程8处,千人供水工程27处,百人供水工程7处,全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规模化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86%,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城乡居民实现了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跃升。
      昭化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创建全省乡村水务试点县(市、区),全区水效益更加突出,水生态持续向好,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水兴乡村、润泽民生”治水兴水取得明显成效。

    看平台建设 实行“投、建、管、运、服”一体化模式
      水利工程,特别是农村供水工程,具有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经营收益低的特点,市场准入门槛一般较高。
      “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的思路是建设好国有化平台。”据昭化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昭化区成立由区政府主导、区水利局主管的国有水务平台公司,赋予公司业主资格,实行“投、建、管、运、服”一体化模式,由国有水务平台公司统一集中经营管理。
      上述负责人介绍,建设国有水务平台公司,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按水源供给和水需求单元划片,有效承接水利项目规划和实施。通过统一直聘村级水管员,全面推进农村水利综合改革,有效破解生产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等困扰群众用水“最后一百米”的问题,实现从“多头多层管水”向“平台公司直管到库到户”的转变。
      在平台建设方式上,昭化区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路径,通过整合全区95座小(1)、小(2)型水库和八大供水厂等资源,将其作为资产注入国有水务平台公司,做大做强公司资本,让“沉睡”的资产焕发活力,并通过承接农村人畜饮水、污水处理、水源保护、水库渠系维修养护等公共服务和涉水涉河项目,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提升国有水务平台公司综合实力。
      平台建好后,资金保障是另一个关键点。
      对此,昭化区聚焦多元投入,夯实投融资保障,坚持“地方为主、部门整合、群众参与”建设投入思路,紧盯乡村水务关联产业,创新投融资手段,建立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财政投入+平台投融资+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
      据了解,昭化区通过与专业机构开展合作,从专项资金、本级财政、基金、债券、社会业主等多渠道筹集各类项目资金18.5亿元,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有效保障乡村水务投资建设的融资需求。

    看运营保障 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走进昭化区王家镇新华村四社村民田明贵的家中,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便流了出来。
      2022年夏季,昭化区遭遇高温干旱天气,得益于昭化区建立健全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农村饮水保障体系,区域内的农村生活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城乡供水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三分建、七分管”的说法,昭化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供水工程在运行中应当具备良好的运行管理制度。
      对此,昭化区通过抓实“一支队伍”建设,实现供水服务的高质高效。“我们完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实行用水报装和灌溉统筹管理,采取‘联合办公、电话预约、上门服务’方式,推动供水服务向村社一线延伸。”上述负责人说。
      昭化区通过分片成立区供水抢修服务队,快速解决供水抢险、安装、水质监测等具体问题;建立服务承诺制度,开通24小时“不打烊”专人热线服务电话,分区派单,实现全时段便民服务。
      如何让清水长流?水费收缴是农村供水工程能够良性运营的关键。
      对此,昭化区推行“一个水价”,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共享。围绕城乡同水同价目标,建立生产用水有偿使用机制和群众生活用水惠民补助机制,水费收缴与用水补贴“双线运行”。生活用水采取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管理模式,对制水成本年补贴近200万元,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管理体制,不断提升供水工程实施水平和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确保全区乡村水务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昭化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