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思想史考察

  •     

      “现代化”概念源于17、18世纪西方,经由日本译介进入中国,晚清至民国年间,在现代化构建框架中起引领作用的“知识—政治”精英群体始终未能解决现代化核心场域的关键讲述,更未能提出突破性的典范思想,中国现代化话语陷入既不能自救也不能他救的困境。这种境况一直跌宕到中国共产党先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从中国历史背景和现实场景创造性推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而创建了崭新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权。

    □陈翔

    初代中国现代化话语构建者追求的功利性方案
      如何在一系列工具性挫败中寻找到最直接的话语来摆脱积贫积弱的枯竭性资源,这是第一代中国现代化话语构建者们追求的功利性方案。自1861—1895年洋务派“自强运动”以来,到1898—1912年资产阶级语境运行之下的“立宪运动”,传统国家统治的失语式微伴随在转向构建现代中国的博弈中,一直存在着“自强”和“西法”之间的紧张框架。鸦片战争以来,围绕帝国轴心的“内源式”变革宣告失败,在现代化竞争的图谱面前,理屈词穷的古老大厦面临合法性解释资源的干涸以及自信话语体系的失聪。以输入西方文明为起点的现代化观念在晚清士大夫阶层猛然开始。从穷则思变到危机自救,洋务派率先对“军事—工业”现代化的表述构架作出初步尝试。在这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现代化话语界定的开端中,以“自强”为中心思想,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叙述策略,以工具实用主义为逻辑推导,借由器物技巧的话术诠释,洋务运动的话语边界清晰但话语谱系偏失,带有“奇技淫巧”的自恨与自嘲。甲午战争失败,是洋务话语的中心式坍塌,洋务运动的表达始终没能解决“自强”和“师夷”之间的紧张关系。“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链很快在“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面前断裂,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提出的“百日维新”和“立宪运动”成为这一阶段中国思想动力的范本,但是,这种挑战触及到了晚清保守派的利益,以失败告终。
      “自强运动”和“维新运动”主导者的资源是“内源式”的,所以以此构建的中国现代化话语表达主体仍然指向的是皇权以及皇权与中国现代化关联起来的捆绑利益,即:现代化在封建帝国框架内解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革命,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由内到外的新质,这是突破“内源式”的飞跃。第一,推翻帝制确立了颠覆性的话语边界,这是中国现代化新逻辑,讲述了一个勇敢的愿景。第二,话语价值由海外向本土输入。第三,建立独立话语的中国表述,追求国家自主、自治的治理叙述。孙中山们思考中国现代化的资源更多是“外源式”的,讲述问题的起点和解决问题的终点都带有浓郁的“场外身份”。从思想模型到革命资本都来自海外力量,“三民主义”让中国现代化进程延展出新的维度,也找到了一些中国融汇现代化语系的逻辑路径,但是始终没能找到根植于中国核心的语法,比如农民问题、土地资源,等等。

    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征途
      与内敛闭合的“自强”和“维新”不一样,“三民主义”是外放洋溢的,留下了太多的缝隙和空洞。中国话语版图被完整纳入现代化“历史时间”并拥有充分中国的意义,起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表达的历史性交汇。话语的张力来自逻辑共生和内涵互构,“中国式”坐标体系和“现代化”推导取向成为“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历史表达走向终点的分野,重新审视中国独立自主的现代化表达话语,拿出把握中国叙述脉络的话语方案,党的先驱们在“五四”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敏锐地找到了“现代化”话语的“中国逻辑”。中国共产党人以辩证的唯物史观来破解中国现代化问题,“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来聚焦,成功探索了符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在这个革命进程中,高度自觉的独立自主意识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叙述内核。伴随在这个长期的历时性诠释进程,毛泽东思想实现了世界语境中的中国式现代化跨越,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视域下的中国典型,“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最终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的首次成功尝试,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思想内核和方法范本初步生成,为升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坚实的话语准备。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建设的“元问题”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追问以及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回答,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将“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原则强烈内化的自觉和自省,包容性地吸纳世界范畴内的文明话语,在中西样态之间敏锐地捕捉到与中国的关联。中国思想,中国意义,中国价值,如何专注于中国场域以及中国叙述立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首要来源。1979年初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后,在随后理论工作务虚会及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邓小平明确“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展开了针对性论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成为党的话语谱系和思想构架的灵魂,从而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思想内核的塑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深刻解决“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历史性指引,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之本质提供了关键靶向。
      在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历史新图景中提出的新命题、新主题,这一历史必然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逻辑、新主线。并且,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为人类共同的、深度的现代化贡献了新智慧和新选择。“胸怀天下”和“自信自立”的中国话语走向了世界中心角色,中国积极而又全面地参与了世界话语资源重配,比如,人类社会治理领域,人类重要知识领域,人类重大思想实践领域,等等。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智慧,不仅指向了现时之世,而且指向了未来之维。“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从中国看世界到世界看中国,中国话语经历了曾经的入场、在场,现在开始了立场、主场。(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