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通多维堵点 畅通国内大循环

  •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经济体在经济起飞阶段通过构建若干区域增长极或增长带,实现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规模效应,是先发地区普遍采用的发展战略。但从经济循环看,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其产品市场,以及资本、技术等先进要素都来自国家或区域外部。当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是否能够构建经济体内部先发的增长极、增长带和相对落后的区域之间的紧密、健康的经济联系,构建完整的国内经济大循环,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较大体量经济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国内大循环的核心要义和建设方向。国内大循环不是指国内都市圈、城市群内部的小循环,也不仅是先发地区之间的区域循环,而是覆盖城市和乡村,贯通先发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实现资源要素在更广泛区域的有效配置,城乡、区域差异化功能充分发挥,实现协调和平衡发展的大循环。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构建国内大循环的要求看,依然面临着多维堵点,亟待破解其背后的体制机制矛盾,畅通城乡和区域间的大循环。

    □贾晋

    ●我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构建国内大循环的要求看,依然面临着多维堵点,亟待破解其背后的体制机制矛盾,应以乡村转型发展营造乡村有效消费和投资平台,以更大范围的城乡融合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促进发展模式转变

    国内大循环面临城乡和区域间的多维堵点
      从我国当前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面临的问题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多个维度的堵点:
      乡村维度面临乡村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需求堵点。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5.22%,但依然有接近5亿人常年生活在乡村,还有约2.5亿人生活在县城。这一人口和空间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否有效激活,决定着内需市场的潜力水平。但是,我国依然存在着城乡收入水平的较大差距,2022年城乡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为29150元,收入水平的绝对差距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依然滞后,缺乏支撑有效投资需求的要素聚集、生活服务和产业发展保障平台。再次,乡村供应链、加工链和价值链发展滞后,链接发达地区和高水平产业发展、分享发展红利的能力欠缺,导致乡村有效金融需求存在不足。
      城乡维度面临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不足导致的流动堵点。城乡经济联系主要包括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两个方面。近年来,虽然农村电商、网络直播快速发展以及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间产品市场的联系逐渐紧密。但城乡间要素市场建设和自由流动却依然存在障碍。首先,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盘活和高效利用的改革进展依然处于探索试点中,乡村地区最为丰裕的生态资源市场建设仍在摸索之中。土地和生态资源市场建设的滞后制约着土地和资本的有效结合。其次,在诸多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源处于资源配置的核心。乡村高水平人力资本的缺乏导致无法对乡村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统合和高效配置。再次,财政公益性资本进入乡村所带动的社会盈利性资本有限,且存在资本进入乡村后回流城市的现象。
      区域维度面临地区间过度竞争导致的市场堵点。一直以来,地区间发展的竞争锦标赛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内生动力之一。但地区间长期的过度竞争却容易造成多方面问题。首先,各地为竞争而发展必然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在一些热门产业和领域的重复投资不仅造成宏观产能供需的错配,还容易因招商引资的过度竞争而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其次,产业重复投资和建设极易引发地方保护主义。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这又引发政府为扶持当地产业发展而出台激励政策。更为关键的是,地区间的过度竞争直接干预和影响了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从而造成市场经济运行成本的上升和效率的降低。虽然通过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立统一市场的相关要求,上述现象有好转,但某些地方却以更隐性的方式存在,制约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

    多维堵点后的深层次制约因素
      从畅通国内大循环看,城乡和区域间存在的多维堵点,有其存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
      乡村维度方面——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根本保证,从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结构看,工资性收入占很大比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大约存在15个百分点的差距,这意味着还有约两亿人处于非城非农的中间状态,这部分人在城市、县城和乡村间的选择将极大地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而这个选择从当下看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无论是市民化还是返乡都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更为关键的是,从有效投资看,无论是农业现代化领域的产业投资,农村现代化领域的乡村建设投资,还是农民现代化领域的人力资本投资,除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外,依然缺乏社会资本可持续的、稳定的投入回报渠道。正因如此,无论是乡村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的增长都面临着不确定性。
      城乡维度方面——长期以来,缺乏高水平生产要素的流入和乡村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了乡村发展的滞后,以及城乡和区域间差距的扩大。土地市场方面,由于乡村土地和生态资源的集体所有性质,导致其市场交易,也就是乡村资源和社会资本的有效结合存在巨大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从现有研究看,这种交易成本足以抵消乡村由于资本稀缺所引发的较高资本收益。劳动力市场方面,农民至今仍然是一个身份,而不是职业。即使是职业农民依然缺乏作为一个职业所需要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同时,由于现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封闭性”和“只出不进”的原则,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参与乡村建设过程中都无法分享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红利,以及作为集体组织成员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可见,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存在的堵点的根源是城乡二元要素市场结构依然没有得到完全破解。
      区域维度方面——地区间过度竞争,缺乏协调主要是由行政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引起的。各级地方政府以本级行政区为规划范围,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对上争取和财政、土地以及金融等要素资源配置发展支柱产业和重点区域,谋求本区域的发展利益最大化,这本无可厚非。但其问题在于:首先,要素资源的配置权力掌握在各级地方政府手中,谋求本地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市场分割的导向。其次,传统的行政区主导,为竞争而发展的传统模式依然具有较强的内生激励和运行惯性,为协同而发展的模式又缺乏统一的、清晰的和更易操作的市场规则和治理绩效评价。再次,地方政府职能边界、区域发展功能目标在动态平衡的过程中缺乏清晰的操作框架。这些问题都涉及政府治理维度的体制机制难题。在竞争基础上的、突破行政区主导的发展模式建立依然面临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为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和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我们要落实好、贯彻好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中央战略部署。此外,还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以乡村转型发展营造乡村有效消费和投资平台。启动农村有效需求市场的关键在于乡村转型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建设和宜居宜业和美为特征的乡村建设都要建立在对不同类型县城、功能差异化乡村的明确定位基础上,在前期镇村合并的基础上,适应和引导城乡人口流动,以地域范围合理、资源禀赋相近的若干乡镇为基本主体功能规划建设单元,按照城乡融合、文旅特色、生态涵养、生产保障等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目标,进行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培育和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营造乡村有效消费和投资平台,合理连接城乡消费市场,科学配置乡村投资项目。
      以更大范围的城乡融合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融合发展,要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开放型乡村集体经济,要在保障原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的基础上,围绕乡村资源和社会资本的有效结合,合理合法构建社会资本和个人进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分享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红利和社会福利的渠道。同时,城乡融合发展要实现突破小范围城乡的局限,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城乡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和合理配置。
      以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促进发展模式转变。当前,国家层面已经在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中布置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的改革任务。在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中应优先考虑跨行政区合作的建设项目,引导行政区间开展分工协同,同时提高对跨行政区合作的绩效评估考核比例。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部在落实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时,要进一步细分经济区内部主体功能定位,实施规划统一管理、产业协同培育、要素统一配置和利益协同分享的良性合作机制,在改革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促进新的发展模式转型。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凉山彝区防止规模性返贫监测评价、预警体系问题研究”(编号:21FGLB090)的阶段性成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