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思想
布局“类 ChatGPT”需接地气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炜琳
近期,新型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爆火,在上线两个月后用户数破亿,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随即,ChatGPT 开始了商业化模式探索,诸多大厂高调入局。
ChatGPT是一款AI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可以通过学习既有文本、图像、视频、文件等输出新的内容,以对话的形式与用户进行交互。ChatGPT的面市掀起又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大家在惊叹其体验的同时,也在迅速思考和行动。ChatGPT的热度能持续多久不好说,它的商业化应用之旅能否顺利也很难预测,但面对这样一个行业风口,我国信息科技企业也当顺势而为。ChatGPT爆火后,大家都在期待国产“类ChatGPT”工具的出现。既然是国产工具,企业在做规划时需接地气。
接地气,首先需要国产工具能驾轻就熟地使用中文交互。中文的自然语言分析研究门槛高、困难大,不少网友在用中文与ChatGPT对话时就发现,很多时候它就像一个蹩脚的“裁缝”,前言不搭后语,趣味性有之而实用性全无。国产工具在中文自然语言识别技术上有先天优势,但熟练应用中文交互只是基础,大家期待的其实是一款从研发到应用完全国产化的新产品,而不是“中文版ChatGPT”。
接地气,还需要思考国产工具如何在本土市场率先实现产品化应用。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该领域已拥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技术模型复杂、数据更新滞后、开发成本高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仍未完全解决,我们该探索如何让此类产品快速落地,成为人人会用的好产品的实践路径。国内企业可以先推出一部分使用门槛低、安全性高的“类ChatGPT”产品进行单一领域的实际应用,即根据其行业需求提供特定专业的解决方案,再从应用反馈中汲取经验推陈出新,从而实现小步入局、快速入局。
人工智能类工具的最终作用是解放生产力,辅助人工大幅提高下游工作的效率。想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在版本不断迭代、数据不断更新、市场不断开拓中逐一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