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同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与城市群建设

  •     

    □张其仔 杨丹辉 周麟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仅是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竞合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路径。在这之中,协同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与城市群建设至关重要,其不仅有利于推进攻克“卡脖子”技术瓶颈,有利于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协同,还有利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当前,四川正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并在着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如果能发挥产业链现代化与成渝城市群建设循环效应,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产业政策转型协同
      产业政策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的,产业链分工构成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导向型产业政策的第一个前提。产业分工的历史演进是,从产业间分工、产品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体现的是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当今世界虽然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革命、国际经贸摩擦和疫情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但可以预期的是,这些因素不会对产业链分工这种分工形态造成颠覆性影响。产业政策应根据产业链分工的要求,转向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导向的产业政策。
      形成协同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政策。充分发挥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协同拉长长板;建立协同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卡脖子”问题、补齐短板的机制;协同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技术备份和生态系统构建,增强城市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形成协同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政策。协同制定面向全产业链的创新政策,充分发挥城市群中产业链链主型企业的跨区引领带动作用,协同推动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做优做强,形成面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创新链体系;协同推进城市群内上下游企业实施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协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与现有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构建“互联网+”“5G+”等融合创新模式。
      协同形成产业链供应链效率政策。确立竞争中性的市场化原则,促进城市之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有序、良性竞争,降低城市群内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运行成本;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发展,建立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补偿机制。

    加强城市群产业链创新链体系统筹布局
      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供应链。充分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精准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强化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功能,以“强优势、补短板、提价值”为产业链提升方向。同时,在双城经济圈范围探索园区共建、招商共引、税收分成等共建利益共享机制,协同推进成渝重点园区以产业链融合共生为基础的“结对子”工程,协同推进川渝毗邻地区联动发展,共同构建成渝地区产业链全景新图。
      协同提升产业区域配套能力。构建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产业跨区域配套体系,共同搭建零部件、关键技术、中间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发布制造业链主企业产品需求清单和配套企业能力清单,建设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打破区域市场限制,在川渝毗邻地区择优选址共建通用零部件特色园区,共享就近就地采购奖励政策。
      共建产业数字转型生态体系。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共同推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产业部门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数字设计等多场景应用,共建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数据储存和交易中心。推动制造业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推动以汽车、航空、轨道交通、食品为代表行业的制造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依托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一批聚焦数字经济与产业转型的跨地区、跨学科新型研发机构。
      优化城市群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网络。积极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机构与在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具备攻坚能力的龙头企业展开“结对子”工程,以此为基础规划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结合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力度实施“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等省级重大人才项目,并以更大力度、更高规格的高层次人才联合聘任等人才支持政策为保障。鼓励城市群内部建设以协同创新为目标,以优势互补为原则的“双向飞地”,并探索更为完善的一体化利益分配、高新技术企业和成果认定、人才资质认定等机制。引导高精尖、高复杂性产业的龙头企业以城市群整体作为“研发—制造”腹地,基于各地市比较优势布局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以共同培育世界级产业链主导企业和产业链集群为城市群发展带来规模经济与“研发—制造”网络外部效应。
      对于成渝城市群已经具备规模优势,且创新能力较强、经营效益较好、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支柱产业,可以实施“龙头带动”的协同发展模式。依靠成都、重庆两地大型骨干企业肩负实现区域产业协同的“链主”,以德阳、绵阳等地龙头企业为重要支撑,在双城经济圈范围聚集和配置资源要素,共同打造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对于技术驱动特征明显,技术正在或即将进入“奇点”的产业,可以实施“创新引领”的协同发展模式。以双城经济圈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载体,不断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不断掌握核心技术,通过在双城经济圈范围布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影响力高的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
      对于技术路线较为稳定但市场变化较快、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可以实施“多点共兴”的发展模式。推进不同城市和产业聚集区依托各自资源特色,差异化、特色化参与协同发展,促进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提升“川字号”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加强以高精尖专业化为导向的“专精特新”城市建设
      协调大中小城市的关系,让“支点”“节点”城市在创新、区域分工协同与运行安全可控等维度发挥更大作用,是协同推进城市群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应该加快培育一批以比较优势塑造、高精尖专业化为导向的“专精特新”城市。
      加大对德阳、攀枝花等拥有深厚制造业底蕴的节点、支点城市科技创新扶持力度,鼓励研发与制造环节就地融合、异地衔接,推进其围绕具备比较优势领域进行延展性、多元化的技术投入,做到优势领域自主可控,并推动这些城市积极参与天府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通信抗干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
      充分释放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的规模经济效应,积极推动三地的前端研发成果在“专精特新”城市进行转化与应用,并将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以“转化中间人”的方式柔性引进,加大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推广“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环节的完整性,优化创新能力布局。
      以试点先行的模式建设“专精特新”城市试点,予以科技创新资源、专项资金、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培育若干个具备高精尖专业化特征,在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特定领域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专精特新”城市,以雁阵型区域创新体系助力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

    加强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链供应链信息平台对接
      以“链—图—策”全景动态的数字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治理模式为制度保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治理水平。大数据、云计算、开源地图引擎与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的日趋成熟为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全景动态治理提供了可能。应以此为契机,创新城市群产业治理模式,数字化关联产业链供应链、产业地图与产业政策,开发融合成渝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智能系统。
      鼓励不同空间尺度、类型的产业链供应链入图上“云”,并对纳入链群管理的每一家企业实施统筹接入、汇总管理、发展能级测算与链条参与度评估,推动城市群产业链供应链大数据中心的建立。
      基于城市群智能系统对“城市群先进制造业中枢—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园区”体系进行动态监测,并形成不同空间尺度、行政端口的风险预警预报机制。
      基于城市群智能系统将政策落在区域空间之上,为区域决策(全局计算)、链群决策(局部计算)与企业决策(微观计算)的合理高效与协同优化提供客观、准确依据,使其扮演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角色。
      构建面向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人才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多层次集成公共服务共享平台,整合产业链供应链数字招商地图、定制化投资指引、智能化上下游供需匹配、产品质量跟踪与全流程追溯等多层次公共服务,创建成规模、成体系的成渝地区产业发展“接诉即办”服务机制,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一站式服务生态,最大限度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促进服务共享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运转效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