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四川工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     

    □黄俊棚 杨浈浈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指出,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兴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在优势产业高端化上做文章,在传统产业新型化上下苦功,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求突破。全会就坚持工业兴省、以工业为主擎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了系统部署,为四川工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坚定前行路,不忘来时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四川发展面貌便焕然一新,工业经济面貌更是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从弱到强、从简单结构到完整体系、从制造到智造再到创造的整体性、历史性腾飞。当前,全省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取得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更大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累工业化建设“自力更生”经验
      在悠远厚重的中华工业文明史中,四川一直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蜀锦、邛杖、漆器等四川手工业产品不仅远销中原、辽东,而且成为中国最早的出口商品,沿着丝绸之路,扬名印度、中亚。然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挟工业革命之势,粗暴打开中国市场,造成了中国传统手工业大规模破产,民族工业举步维艰,人民困顿不堪。摆脱民族屈辱、民众贫困,出路在工业化。打破帝国主义与封建官僚主义的桎梏,向工业化大踏步迈进,成为包括四川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工人运动推动下,1922年7月,重庆成立四川工会,随后成都、华阳、江津、威远等十余县市也相继成立工会组织。1923年5月1日,成都部分工人在党的领导下正式成立成都劳工联合会。到1926年,成都、重庆等地工会相继建立,对马克思主义在四川工人间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四川工业建设培养了一批具有革命觉悟的工人阶级。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不仅成立了地方苏维埃政府,也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经济。其中创建和发展了兵工厂、纺织厂、盐厂、煤矿等军需工业、民用工业,不仅支撑了反“围剿”的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而且在这种资源匮乏人民贫困的地区发展工业的经验,也是我们党后来开展“自力更生”工业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构建四川工业现代化产业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四川工业化由蹒跚学步到稳步向前发展,并逐渐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征程。
      从工业基础来看,新中国成立前四川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轻工业以“三白”(白糖、白纸、白盐)手工作坊为主,重工业占比极小。在新中国“一化三改”、四个“五年计划”和三线建设的推动下,四川工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到1978年,机械工业、食品制造工业、纺织皮革工业、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6.1%、17.7%、12.6%、12.0%和10.9%,合计达到79.3%,初步转变为门类齐全、具有战略后方特色的工业基地。
      从区域分布看,新中国成立以前,四川的工业主要零星分布于成都等少数城市,大多数地区几乎没有工业,布局极不平衡。三线建设使得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崛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改革开放后,四川工业布局不断调整优化,逐步形成以成都为中心,以绵阳、德阳、泸州、宜宾、南充、达州、乐山等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一大批工业大县为底色的工业梯度布局,实现工业布局从城市向郊区、从沿江向平原、从盆底向盆周扩散。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四川工业现代化质效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四川加大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力度,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党的十六大以后,四川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发展进入与全国同步的快车道。
      产业经济不断发展,四川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四川工业发展坚持四大并举: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效益并举、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坚持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价值链的高端融入并举、坚持做强国有经济和发展民营经济并举,四川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技术自主水平大幅提升,在改革开放初期,四川持续大规模引进生产线和生产技术、管理知识,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发展,大力解放科技生产力,探索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在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上实现大突破。工业体系门类逐步齐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重点,逐步形成涵盖41个大类行业、190个中类行业、497个小类行业的工业体系,工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完善,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化工、医药、食品饮料和军工等成为优势产业。区域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成都、德阳、绵阳一线构建起高科技产业带;成都、德阳为重要的机械工业基地;攀西地区为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自贡、泸州为重要的化学、工程机械工业基地;宜宾、攀枝花的水电工业基地,立足地方资源禀赋的合理产业布局对四川工业支撑作用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川工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工业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抓住加快构建“5+ 1”现代工业体系这一“牛鼻子”,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之路。工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21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8%,比2019年增长14.7%。2021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5385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9901.4亿元,增长7.4%。
      新支撑新优势加快形成。四川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落实“六稳”部署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夯实工业产业基础。以“5+1”现代工业体系为支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聚力提升产业链质量优势,着力补短板、强核心、提价值。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优势,加快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大力培育优质市场主体优势,统筹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驱动更加有力。2012年以来,面对全球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四川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省领导联系指导工作机制,以创新为抓手,支持企业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努力突破“卡脖子”问题的技术研究攻关,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加强融合应用创新探索。四川企业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形成新动能。
      绿色工业发展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工业发展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构架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创建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持续开展重点用能用水企业节能节水行动,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全省大宗工业固废再利用,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百年来,四川的工业化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深刻改变了“天府之国”的面貌,提升了四川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不能忽略掉的,是这伟大成就背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奋斗历程。

    四川奋力开启工业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实现工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目前四川工业发展正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稳”与“进”、“难”与“变”并存。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分工调整中进一步把握定位、明晰方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这一宏伟目标,而强化工业支撑、加快实现工业现代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优先选项。省委全面对标对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客观准确把握四川省情实际和阶段性特征,对四川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基本路径作出了科学谋划和关键抉择。
      新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发展篇章正徐徐翻开。四川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省委各项部署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目标指引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高端化、智能化、新型化、规模化上下功夫,以坚强定力和坚定信心推动四川工业现代化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