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津:“全链条”拼搏 拼出全新数智未来


  • 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的氢能源市域列车在成都中车长客下线。 成都中车长客供图

        

      12月,越是年末,拼搏的劲头越强。
      12月28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联合成都轨道集团共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位于成都新津的成都中车长客生产基地下线。
      不久前,成都市新津区招商小分队远赴北京、天津,开展投资促进活动,实地考察新能源企业,为未来的战略合作开展深入交流。
      ……在新津,“拼”的劲头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是一致的——全链条,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真正“建圈强链”。走出去招引,拼的是专业,有的放矢;产业练内功,拼的是创新,新技术是未来的底气;厚植环境,拼的是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企业茁壮成长。□禾雨

    拼专业 有的放矢招引“龙头”“链主”
      在新津,“拼”不是仅凭一腔热情,而是认定目标后全力以赴。新津认定智能制造、工业互联是未来的专业方向,是拼搏的目标和关键词。
      12月12日至13日,新津区招商小分队远赴北京、天津。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实地考察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在新津的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宁德时代、格力钛新能源是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链主企业。此次新津区招商小分队拜访的两家企业都在这一链条上各有“绝技”: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深耕行业25年,堪称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领域的资深“国家队”;北京安迈特科技有限公司则是掌握锂离子电池生产前沿技术的年轻企业。如果合作成功,将让新津的新能源产业链“更强”,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
      目标明确,眼光长远。新津立足自身产业优势,为“建圈强链”招兵买马。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不断落地。
      不仅有政府招引,落地的链主企业也不断吸引链属企业。目前,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形成了轨道交通、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及储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以成都中车长客为例,在这一链主企业的订单牵引下,园区持续招引长春天瑞、虎伯拉等15家科技制造型企业落户。“强链”成绩鼓舞人心,仅在轨道交通整车装备制造领域,已累计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40余户,本地配套率从不足20%提升至63%。除了轨道交通产业链,新津还瞄准三端协同,引进格力电器,培育安睿智达,支持民航物流、小巨人畜牧等深耕细分领域,带动形成智能科技关联企业30余户,大力发展智能硬件及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依托格力钛新能源、宁德时代,聚集明然科技、中材科技、图翎新能源等链属企业30余家,加快构筑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集群。
      下一步,新津将助力链主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依托链主企业集聚,力争引进一批配套企业,攻坚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领军企业,以产业链为主线,畅通上下游、整合左右岸,提升产业能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助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拼创新 新技术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
      保持“拼”的活力,秘诀是创新。新津深知产业的未来必须靠新技术推进,这是内功,也是底气。不论是传统优势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总能看到新的技术在发光发热。
      民以食为天,在“储粮”这一传统领域,新技术应用增添新动能。在成都中央储备粮四川新津直属库,4个约12层楼高的粮食气膜仓主体结构建成,每个能储粮7500吨,可以满足7万人一年的口粮。但它的创新之处,不在于储粮量更多,而是粮仓建设过程中和后期储粮运行时,可以更加节约时间和能源,储存的粮食还可以更新鲜。
      新技术应用助推传统粮仓增添新活力,气膜代替了木、钢模板,恒压空气代替了传统支撑系统,特定机械代替了传统作业平台,混凝土喷射代替了工程浇筑……采用新技术建成新粮仓,更加绿色、节能、健康,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
      如果说“储粮”是老话题,那么储存“氢能源”就是新命题。对于这一全新的领域,新津马力全开。
      近日,中材科技生产车间的氢气瓶自动化生产设备运转不停,这条自动化生产线今年新建并投用。明年,中材科技计划新增一条年产10万只储氢瓶自动化生产线,初步形成年产20万只氢气瓶的生产能力。氢能源产业是未来绿色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氢的储存则是该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中材科技研发储氢瓶技术已有十几年,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能规模、市场占有率、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领先,产品广泛应用于重卡、客车、乘用车、航空航天、国家重点工程配套等场景。
      在新津,创新不分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这一源动力不仅出现在具体的生产现场,也汇聚到一批创新平台中。12月12日,以“数字赋能·云制造”为主题,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新津分会场活动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举行,数字经济行业高端人才汇聚一堂,开展碰撞交流,助力新津构筑创新平台。
      近年来,新津围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新能源等产业领域,打造和升级一批具有产业带动性的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引进培育中车长客西南区域总部及研究中心、格力钛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宁德时代西南运营总部及成都研究院、民航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行业领先研究机构,打造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成都)创新中心、天府智能科技产业孵化器、四川大学(新津)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
      一组数据可以窥见新津“拼”创新的成果:目前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0家、省市级研发创新平台83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6家,其中国家级企业5家;2022年成都市新经济梯度培育入库企业16家,其中双百企业1家、种子企业15家。

    拼服务 不止解决企业“成长的烦恼”
      在新津,保障“拼”的可持续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产业项目从招引到落地,再到后期的成长都有“服务”护航。有着“民营经济摇篮”之称的新津,站在企业成长、产业升级、生态培育的角度,全心全意做好服务,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厚植产业“建圈强链”竞争比较优势,提振市场信心,增强经济韧性,共同推动新津高质量发展。
      12月12日,天府创智湾工业互联网及智能终端企业入驻暨钥匙交付仪式举行,这是首批享受智慧园区服务的企业。天府创智湾处于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核心区域,按照“职住平衡+产城融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思路,链接了北京东升科技园等产业服务资源,是全新的“人业场”智慧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从入驻到政策申报、企业活动、产业对接、第三方服务等的全方位服务。
      除了建好智慧服务平台,新津党政领导深入现场调研,及时解决项目推进问题。在新津区的宁德时代西南运营总部及成都研究院项目现场,相关领导详细了解产业项目建设进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协助推进研究院组建方案、布局装修、设备安装和人员入驻等工作。
      让服务充满“人情味”。今年,“津商·茶叙”已开展7期,这是新津创新开展的政企沟通活动。在茶叙中,相关负责人倾听企业的心声,目前已收集企业诉求100余条,一次性办结率达90%以上。通过搭平台、建机制、提质效,改善提升营商环境,新津初步建成“需求挖掘、诉求回应、政策落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有效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对企业的关怀不仅在“心头”,更落实为具体的行动和真金白银的支持。新津研究出台推动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十条”举措,从发放区行政中心车辆通行证、区内公立景区免门票等方面,给予企业家细致关怀;迭代升级“民营经济十八条”“津英十条”,制定支持企业上市十一条、支持餐饮服务业八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十条等惠企政策,3年来兑现扶持资金超过10亿元,其中2022年符合相关政策扶持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共2463户次,涉及扶持资金2.16亿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