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呵护沿线生态 他们做了这些“加法”

  •     

    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从成都平原到云贵高原,新成昆铁路纵贯高山峡谷、大江大河,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较大的滑坡就有183、危岩落石近500。为全力呵护沿线生态,新成昆铁路在修建过程中做了不少“加法”。

    给含盐弃碴添“衣服”
      骄子山隧道是新成昆铁路永广段的第一长隧道,隧道内富含硫酸盐和氯盐,开掘出来的含盐弃碴布满白色的结晶,就像是在盐和石膏里打洞。
      如何处理这些含盐弃碴,成了中铁二院生态环境院生态所所长刘彬和同事面临的一大难题。
      “传统的处理方式就是找个弃碴场堆放,再挖个坑填埋,上层覆土复耕。”刘彬告诉记者,如果弃碴不含盐分,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方便又省钱。但含盐的弃碴,遇到水就会造成盐分外溢,使得土地难以复耕。
      “我们对此开展了专题攻关,采用了新办法。”刘彬介绍,在平整的含盐弃碴上,工作人员先覆膜后覆土,然后在覆土上复绿,实现了让绿草在盐花中生长,“加的这层膜,就像给含盐弃碴加了一件‘衣服’,有效控制了降水对弃碴中盐的带出作用,最大程度降低对周边土地环境破坏的风险。”

    给有用弃土找“销路”
      除了含盐弃碴,新成昆铁路在建设中还产生了大量弃土。“要在复杂的地形地貌上修建穿山铁路,会产生巨大的挖填土方量。”刘彬介绍,这些弃土大多未受污染,可以再利用。
      工作人员为了给这些弃土找“销路”,做了不少尝试,其中一些弃土被用在了乡村振兴项目中。“例如眉山市东坡区正在开展茶园建设,就需要用到大量土方。”刘彬告诉记者,如今那片茶园已经栽上不少茶树,弃土再利用成效明显。
      前些年,老成昆铁路沿线多次发生地质灾害,这也引起了新成昆铁路建设者的注意。“在凉山州甘洛县,我们尝试了用新线的弃土去为老线加固。”刘彬说,随着新成昆铁路建设推进,老成昆铁路沿线的一些地质灾害隐患点也得到了修复,一举两得。

    给施工创面加防护
      新成昆铁路穿越的干热河谷,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带。这里年均降雨量仅700毫米,气候干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这是困难地带中的困难地带。”刘彬说,在这种地方修路,施工创面要小、生态恢复要快。
      为了控制施工创面,工程师们在设计工程用地时,充分考虑了沿线地形复杂、可耕种面积小的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支挡收坡措施,将工程用地利用最大化。
      施工后期的创面修复也至关重要。刘彬介绍,在恢复植被的选择上,主要选取对土壤水分要求不高、地下生物量较大的植被,仅一年时间就恢复了80%以上的植被覆盖,让新成昆铁路沿线重新披上了绿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