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各地基层“哨点”主动调整工作内容、前移关口

    “发热哨点诊室”小区内“开诊”

  •     

      12月23日,我省发布了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5项措施,明确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门诊部等医疗机构,可接诊发热、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分流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压力等。
      当前,各地基层医疗机构的接诊情况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底伊乐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冯 宁宁 曹凘源 钟帆

    及时调整工作内容
    保障发热患者和病人的就诊需求
      12月23日14时30分,一台白色“流动诊疗车”停靠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龙泉湖村,村民从接受诊疗、开方、缴费、配药……全程最快5分钟就可完成。在龙泉驿区卫健局指导下,山泉镇公立卫生院将“健康快车”改造成了流动诊疗车,最大限度满足山区群众的就诊需求,解决群众到大医院就医排队等候时间长、交通不便等问题。
      这是我省基层医疗机构主动作为,分流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压力的缩影。
      过去十多天里,各地发热患者增多。“以前每天来发热哨点诊室最多才100多人,现在最多时有700多人,这两天稳定在每天500多人。”成都市都江堰市幸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鸿说。
      作为基层医疗“哨点”,12月以来,不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内容有了相应调整。多名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介绍,“现在要加强对辖区内的重点人群(老年人、孕产妇、重症残疾人等)摸底调查和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同时要保障发热患者和病人的就诊需求。”
      “以家庭医生为例,在对患者进行慢性病管理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对发热患者的服务,提供退热药,并按实际需要量进行分包销售,确保辖区内更多发热患者的退热用药保障,并提供用药指导,进行健康宣教。”宜宾市江安县江安镇卫生院执行院长肖志坚说。

    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
    不出小区也能看病拿药
      发热患者增多,基层医疗机构除了调整工作内容,多地还主动作为、自我加压,探索了一系列“最后一公里”服务。
      主动提供送药、送服务上门。“从12月19日开始,我们组织家庭医生团队走进3个小区,将‘发热哨点诊室’关口前移进小区,带上‘紧缺药’给大家开药并指导合理用药。有的市民不缺药,我们就教他们如何对症选药。”杨鸿说。
      发放“爱心小药包”也是基层家庭医生提供的一类服务。前不久,一个装有止痛药品的“家庭医生爱心小药包”发到成都市锦江区三圣社区部分居民手中。成都市锦江区三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齐荣介绍,不久前,当地紧急调拨了一批对乙酰氨基酚片等止痛药品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医生拿到药后自发地制作成“爱心小药包”送给市民。
      还有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为不同人群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曾庆秋表示,服务中心根据辖区居民不同需求,分人群、分层级、分场景提供服务。“以有无基础疾病、年龄、疫苗接种情况来对人群进行分类,重点关注残疾人、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由家庭医生对这些特殊群体进行一对一持续性服务;对基础疾病控制较好的人群,我们会引导他们居家自行服药,家庭医生团队对其进行线上或线下指导;需要到中心、发热诊室来做一些辅助检查的人群,家庭医生就去对他们进行面对面诊疗等。”曾庆秋说,目前她所在团队医生都会按照标准和流程来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