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滋 味

    岭南美食着人迷

  •     

    胡笑兰
      走麻石板路,穿小巷长街,听粤语呢喃,沉甸而又亲切。深圳楼村的麻石巷我走过许多次,煎堆之类的风物小吃也食过很多,还有大屏嶂的荔枝,唱的白话山歌很有客家文化。楼村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这些莫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引起我浓厚的兴趣。
      煎堆又名碌堆,碌堆窝。煎堆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原先民祭灶时敬奉玉皇大帝的仙果。史上衣冠南渡,随着中原人的南迁,煎堆也来到南方,成为岭南茶粿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算是名小吃。岭南之说,碌堆犹如柚子,粤语说柚子是碌柚,煎堆便顺理成章被叫成碌堆。碌与禄同音,碌堆又附着了吉祥的意味。粤语谚语“煎堆味一碌,金银满星”,有福禄满满之意。这句吉利话响彻民间,也拂亮人的心。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广州之俗,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爆谷,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馈赠亲友。”
      但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一家人围在一起制作传统美食,碌堆就是必不可少的应节食品。碌堆可用作祭祀时的供品,还会用来送礼,祈望来年如碌堆一样圆圆满满,裹金带银。岭南有“开灯”的习俗,家里生了男孩,正月十五之前是要开灯拜神的。开灯少不了吃食,一定要有碌堆,碌堆寓意团圆美满,添丁发财。
      在楼村琬璧公家塾前,我有幸尝到了现做的碌堆。转身走进一处老旧宅院,宅子白墙灰瓦,木梁木窗。楼村已经鲜有本土人住居,他们大都住进了高楼,一对老夫妻坚定地留守着他们的老屋。墙上一顶客家凉帽,屋里的摆设家具还是旧时景。我想,他们迷恋的不仅仅是那些物件,更是一种情感寄托。我在外间看见一台土锅灶,上面坐了一只大铁锅。一只油锅、两副油捞,阿婆正在现做现炸碌堆。我惊叹于老阿婆居然还保留了她的土灶台,灶前码着荔枝树斩成的硬木块。阿婆说荔枝树枝烧火,炸出来的碌堆也有荔枝香。这和我前面所说并不相左,我现场真的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木香。
      碌堆的原料主要是糯米粉、砂糖。糯米粉倒入开水锅,煮成熟粉,加少量糖和生粉,将面团搓揉成团。掐出一块糯米团,两手慢慢将米团捏成杯形,使糯米团中间中空、表皮厚薄均匀,再放入事先炒好的豆蓉馅或花生馅,慢慢收紧表皮,收口处轻轻掐出个“小尾巴”,寓意“添丁”。
      油烧滚烫,把包好的碌堆放入油锅中,但见油花四起,又听滋滋作响。灶膛里火苗舔舐大铁锅,油花泛荡,香气愈发地浓了起来,空气中飘着油香和米香,荔枝树枝燃烧后的清香。
      此时,阿婆两只手各拿油捞,熟练地将碌堆不停翻滚、打圈。而碌堆在经过油锅翻滚后渐渐膨胀,宛若一个金色气球,皮薄、膨胀,色泽金黄。阿婆说,要想碌堆好吃又好看,关键面团吹气的技巧,灌气的时候要均匀,一旦空气灌多了,面团就容易被吹破。
      几分钟后,炸好的碌堆被捞起,蓬松松圆鼓鼓,表皮焦黄,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咬一口,馅就露了出来,芝麻、核桃、红豆沙,怎一个甜香脆,直叫人一吃停不下来。其间还有气泡的孔,等到凉些,糍糕面就和馅黏在了一起,吃起来又是一种味道,软软糯糯,多了份嚼劲。
      楼村至今还流传着碌堆窝的传统歌谣:“油麻煮碌堆,越煮越心开,四面银料碌埋来,碌来碌去真好彩,好时好运大发财。”客家妹子,小小年纪就被训练成干农活的好把式,也会制作各种客家美食。她们上岸,洗了脚上的泥,住进了城中村,后来又住进了更宽敞的洋房高楼,却仍不肯丢掉那些美食,甚至于制作美食的锅灶和锅碗瓢盆。生于斯长于斯,骨子里有农人和土地的肌肤之亲。她们对土地爱得粗粝,它滋养了她的童年和青春,铸就了骨子里农民的脾性。哪怕已经远离,又将彻骨地回望。
      生活的故事依旧在楼村演绎,是踩在石板路上的那份惬意,是祠堂里喋喋不休的争论,是满含着家味道的碌堆,更是面对沧桑的那一声叹惋,但更多的却是融入人骨子中的精神传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