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节
成都冬天的太阳
-
□敬城
成都的冬天,最养眼、养心的风景,无过于老天爷慵懒地赏赐一朵懒洋洋、黄绒绒、雾蒙蒙、暖烘烘的太阳。有了这朵太阳,一切都有了活气。白卡卡的天空有了微蓝、硬邦邦的楼宇有了绵软,公园城市的花园里、绿道边、阳台上,那些银杏叶、芙蓉花、三角梅等也有了一抹温暖的、熨帖的、让人无处不销魂的沉醉。
成都人特别稀罕这朵太阳,稀罕这朵来得少、来得美又来得匆匆忙忙的冬日暖阳。只要她一来,周末或节假日里的成都人就会倾城而出、一仰其风采而追光不止。即便是在工作的日子里,露天的茶摊里、户外的花园里、城市的街巷里,也会坐满一脸闲适与幸福的、眯着眼溢着笑的各色人群。那些忙碌着走不出办公室的人们,也会忙里偷闲地、各动脑筋地与阳光合个影,在朋友圈里、小红书里、微博动态里一秀光彩,沸沸扬扬,一派欢喜。
看到这样的太阳、这样的场景,很多外地人都喜欢侃一侃“蜀犬吠日”。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也源于一个外地人——祖籍河东郡(今山西运城)的河东先生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后来,有人引用并衍伸了柳大先生的这段话,说蜀犬之吠,吠的是一个少见多怪、物以稀为怪。
实际上,作为蜀文化的中心,把历史的时针往回倒,倒到柳宗元生活的唐朝,这个时间也恰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有学者考证,“唐代成都平原气温和降水量都比现在高”。高温与多雨能同时出现,自然少不了太阳这把调和阴阳的手。
当然,“蜀犬吠日”也的确反映了蜀人对太阳的期盼。无论是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还是德阳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太阳轮和“青铜神树”(直观形象地展示出《山海经》《淮南子》中的“扶桑神树”和“十日神话”)……无不展现出古蜀人的太阳崇拜。
现在,受高原低压槽和冷空气云团影响,从头一年的十月中旬到第二年的三月下旬,整个冬天里的多数时间,成都平原都会处在一块穹隆般的大雾盖子的笼罩之下。一年一度的太阳崇拜的时间又来了!
是啊,奋力穿过这层云遮雾罩的盖子的,黄澄澄、温敦敦地露出大脸盘子的,暖洋洋地照在川西平原上的太阳,就像跳进了四川人泡菜坛子里的红辣椒,一扫热烈之味、辛辣之气、暴躁之意,变得无限温婉、柔情、甘爽,百搭并红彤彤地点燃蜀人精彩的一锅一饭与乐天的一笑一颦。
我摇着尾巴迎之、夹着筷子思之、夸父般追之、夜夜梦之,在这个雾霭沉沉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