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 悟

    在三苏祠银杏树下给你写一封信

  •     

    □许岚
      中国的银杏举不胜举,而以两棵雄树共生共存成为千古佳话,并深具文化内涵的,当属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的“兄弟银杏”了。也因此,三苏故里眉山,我常常觉得除了叫诗书城以外,还应该叫银杏城的。
      在我小时候,故乡村井边有两棵古银杏,每年白果上市时,院子里的孩子们会兴高采烈地凑在一起炸白果吃。将白果放入用钢丝网做成的小笼子里,然后架在炉火上烤,等到白果在钢丝笼里劈啪有声、炸裂开来,那就是熟了。撒上少许精盐,趁热剥开来吃,清香无比。不过大人早就叮嘱过银杏有毒,不可多食,因此即便是馋嘴的孩子,也都知道节制自己的馋欲。可惜,如今在老家再也无法看到银杏的身影,童年的快乐生活已经成为记忆。
      而延续我这种快乐特质的,使我深深震撼永生难忘的,就是三苏祠博物馆这两棵“兄弟银杏”了。它们作为苏轼苏辙手足之情的见证,携手走过千年春秋,想必就是《千字文》中所说“孔怀兄弟,同气连枝”的最好注脚——
      他们,同一个襁褓,一起寒窗苦读、奋厉明志,一起游山玩水、戏言弹尽天下曲,一起在月光下、古井旁聆听母亲讲先贤故事。他们,在同一个世界入仕,争奇斗艳,做一生清欢君子。一棵大江东去,一棵颍滨暗流,一起美得伤心,美得颤抖着终老。他们,夜雨对床眠。乌台诗案,两树擎天,又结来生未了因。如果没有月光兄弟的手足旷世情,哪有天下人的那轮婵娟?因为他们,在故土一片金色的海面,天空和大地一起醉酒,不自禁弹起琴弦、打起节拍。苏轼、苏辙的千古情义、诗词,像金色的太阳、星辰、喜雨,翩然而泣、而舞、而歌。
      兄弟银杏,以古老高大苍劲挺立的身姿,与三苏祠堂庄严厚重绵亘肃穆的气象,浑然一体。春来嫩芽初发,夏季绿荫如盖,秋至金心片片,冬日虬枝参天,一种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精神之美,千百年来一直呼应着苏轼苏辙兄弟的形象、才华、品性、气节、命运,成为镇守三苏祠大门树种的不二之选。凡踏进三苏祠的人,一瞬间无不被一种强大的磁场所吸引,一种敬畏之情顿然而生。那是生命怎样的一种化外和延续,灵魂怎样的一种升华与超越啊!人树相生,人树一体,在三苏祠完美演绎到了极致。
      近年来,为了使“兄弟银杏”走进人们的生活,使更多的人了解、认知苏轼苏辙,更好地传承三苏文脉,三苏祠几乎每年都要备好琴棋书画诗酒茶,精心策划一场“银杏文化周”活动。
      苏学专家们在银杏树下讲“兄弟故事”:他们的一生,就是同立志、同游玩、同苦读、同进退、同患难、同终老的一生。听者无不动容、身心感染。
      游人们在银杏树下赏“兄弟银杏”,倾听他们的呼吸,诵读他们的诗文,感受他们的手足之情。
      苏粉们在银杏树下表达“兄弟银杏”,或歌舞,或抚琴,或品茗,或对饮,或泼墨,汇成一幅苏轼苏辙兄弟穿越千年共续情谊的美好生活画卷。
      银杏叶像一把打开的折扇,捡几枚金黄的叶片夹在书中,可作书签。既可把玩,又可赠友。欧阳修就曾收到梅尧臣寄给他的银杏叶,他还特地赋诗说:“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诗情友情,俱在其中了。
      所以,参与人数最多人们热情度最高的,当属“我在银杏树下给你写封信”这个环节了。
      杜甫因“感时花溅泪”,一封家书抵万金;苏轼因一封写给弟弟苏辙的书信,天下人方能“千里共婵娟”……在这通信高度发达、手机当道的时代,提笔在银杏叶上、纸上写一封家书、书信,是一件多么令人怀想、奢望、弥足珍贵的事情!
      在这银杏雨美得如痴如醉、银杏情深得入骨三分之际,三苏祠还特意为你准备好了信封、信纸、笔、邮票、邮筒,以及一祠的热忱、温暖与爱,只等你提笔在银杏叶上,或纸上,给先贤、家人、爱人、师长、友人、同学……写一封信。
      当然,你也可以是苏轼或苏辙,还可以是你自己。让我们重拾传统之笔,归来仍是温暖,不忘传统,书写未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