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擦亮“壁州新语”品牌 让理论宣讲“燃”起来
-
通江基层宣讲现场。
宣讲员走进群众中间,与群众围成一圈,话家常、学理论;宣讲形式多样、深入浅出,听者聚精会神、频频点头……在巴中市通江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行走在农村、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
为让党的创新理论在通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江县创新推出“四学四有+五讲五结合”的学习宣讲模式,全力推出“壁州新语”理论宣讲品牌,下设“背包宣讲队”“巴山红”等宣讲分团15个,采用“文艺+”“网络+”等多种形式,让宣讲内容喜闻乐见、丰富多彩,通过“百姓味”“时代味”“真理味”的生动讲述,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
□程聪 文/图
用“冒热气”的语言进行宣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咱们方山村是县城的后花园,发展乡村旅游,日子会越过越好。”在民胜镇方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一群身穿红马甲、肩挎帆布包的“背包宣讲队”,用“冒热气”的语言把党的创新理论传递给大家。
为使理论宣讲寓教于乐,通江县把理论宣讲与文艺演出相结合,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讲。“文化馆充分发挥优势,组建‘背包宣讲队’,到基层一线开展理论宣讲。”“背包宣讲队”成员、通江县文化馆馆长易强说,该馆推出的理论宣讲作品,以清脆悦耳的快板声、简单明快的快板词,用“乡音”传递着“党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通过微视频线上展播,让理论宣讲可亲可学、入脑入心。
群众是听众也是宣讲员
“我是一名粮食保管员,在粮站工作25年,很荣幸当选为党代表,我要把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通江县铁佛粮油管理站麻石库点管理员蒲丽蓉通过“党代表谈感受”,将她坚守粮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在听故事的同时明白坚守岗位的意义。
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与蒲丽蓉一样,各宣讲分团成员都是来自群众的“身边人”,其中,有来自一线的基层代表、有地方党史专家、有文艺爱好者,还有在相关领域作出贡献的人。他们结合自身实际,用百姓的视角、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传递着生活的质朴感受,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成为宣讲的“主角”,构建起县、镇(乡)、村(社区)三级联动、常态长效的宣讲格局。
理论宣讲走“新”更走“心”
“1932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越秦岭、翻巴山,从通江县两河口入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位于通江县的中共川陕省委党校旧址,“巴山红”宣讲团成员、通江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张乾金给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进行宣讲。
今年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为让宣讲更深入人心,通江县依托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理论宣讲与党史学习相结合,向群众宣讲党史知识和惠民政策,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身边模范我来学、身边变化我来谈”等活动,深受百姓欢迎。
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针对机关单位的主题党日活动,纪念馆开设了‘微党课’;针对参观游客,纪念馆开设了‘红色悦读’。”“巴山红”宣讲团成员、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馆长王敬说,宣讲内容由宣讲团成员集体“备课”,针对不同的群众,她们会适时调整宣讲内容。
同时,通江县还依托媒体融合平台,创新推出“主播带您学报告”“读原文·讲精神·悟思想·践行动”等网络宣讲模式,让理论宣讲走“新”更走“心”。
“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群众身边。”“壁州新语”品牌建设负责人赵习东表示,打造成立“壁州新语”宣讲品牌,就是要让党的理论在当地“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为通江县后发赶超加快发展,加快建设“一县三地”凝聚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