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扁鹊与巴蜀考古之缘《天回》试演传承“医道仁心”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与四川有何渊源?为什么扁鹊学派医书在蜀地出现?……11月24日,大型舞台剧《天回》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试演。这部剧以2012年成都天回镇重大医学考古发现为背景,首次将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优秀中医药文化历史故事搬上舞台,精彩演绎了《天回医简》的“前世今生”。
舞台剧《天回》主要讲述了仓公淳于意继承发展扁鹊之医学的故事。汉文帝十三年,仓公蒙冤入狱,他最小的女儿缇萦随父远赴长安,为父求情,在历史上被称为“缇萦救父”。之后仓公被赦回到齐国,悉心传授医术。而到了汉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学生唐安不远千里,携仓公的扁鹊医学典籍来到成都,传授齐鲁医学,使得医书得以保存。这些典籍在地下沉睡二千余年后,如今重回巴蜀人间!
“把考古成果搬上现代舞台,有利于我们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柳长华介绍,一方面重读重演博大精深的中医经典,有利于学生从源头上把握好中医的千年精华,也能指导大家日后的学习与工作,历久弥新。另一方面,在这部剧中观众不仅能看到实际的医学案例和救死扶伤的故事,还能见到两千年之前医学经典,以讲述人串讲、同期字幕等现代方式表达“复活”。
《天回》由柳长华担任编剧,历时一年多的制作与排演,演员全部是在校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共计40余人参演。整部剧演出时长1小时,故事情节、演员阵容、服装、音乐、道具与舞台布景等各方面策划充分展示了剧组对中医药文化精品的打磨。
其实,《天回》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和考古成果,本身就是一场在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的千年奔赴。
2012年,成都天回镇发现一处西汉中期的大墓,出土近1100支医简,书写文字多达25000余字,共包括八部医书。经研究证明,这些医书就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汉景帝时由齐鲁传入蜀地,成为最重要的医学考古发现之一。
为何原本在山东的扁鹊医书会来到四川?司马迁笔下名医著作重见天日,这中间有怎样的历史线条?
“我们判断这批医简可能就是仓公所传的扁鹊脉书,被他的学生——墓主带到了成都。”柳长华介绍,山东一带的医学是经脉医学,而同属这一支的另一位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就在当时齐国担任太仓长。司马迁认为扁鹊和仓公的医学一脉相承,才在《史记》中将二人合并立传。彼时,汉景帝时文翁治蜀,十分开明,很多外地学人纷纷入川,墓主来蓉,可能就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柳长华说,天回汉墓墓主带来的这些医简,是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他到四川以后把这些医术教给了谁,不得而知,但是也有可能是教给了李柱国。”李柱国是汉成帝时的御医,史家认为是我国校勘医书第一人,相传祖籍四川盐亭。到了王莽之乱后,李柱国从此消失。然而不久后的蜀中绵阳一带,有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涪翁,他是继扁鹊、仓公之后,最先见于正史文献记载的一位针灸先贤,著有《针经》《诊脉法》等经典。柳长华根据史料推测,涪翁可能就是李柱国。
这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考证的历史链条——天回汉墓墓主将仓公医学传给李柱国,李柱国校勘医书中也有仓公著作,并最后将其传给弟子程高,再传给了徒孙郭玉,扁鹊医学就此在四川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