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维度解锁这场摄影“嘉年华”






  •     

      成都市美术馆、成都当代影像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龙泉驿区东安书院、青白江千年古城localand城厢会客馆,最近都热闹了起来。什么活动,能同时动用这些或具有文化地标属性,或具有景点、社区属性的人文艺术空间?
      答案是以“影像:前景·共蓉”为主题的2022首届成都国际摄影周。
        日前,这场由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文广旅局、成都市政府外办等主办的摄影盛会如期举行,九大主体展、七大平行展共吸引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摄影家参与,呈现了2000余幅作品。威廉·克莱因、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贝尔纳·弗孔、朱宪民……中外摄影名家经典作品组团亮相,为观众奉上多场视觉盛宴。
      我们总结出三个维度,解锁这场规模空前的摄影“嘉年华”。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国际与本土:
    汇聚国内外经典力作,在对话中展现名家风采
      本届摄影周,“国际”成为一大关键词。在为摄影周撰写的总序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说,近年来,成都的国际化影像之路走在了全国前列,开展了很多世界水准的摄影文化活动,因此“摄影周的国际性是基本标准”。作为摄影周艺术总监,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成都当代影像馆创始人钟维兴也表示,摄影周的一大特点就是“充分的国际化”,有非常多世界知名的摄影师的展览。
      在本届摄影周的九大主体展中,完全由国外摄影艺术家担纲的展览就有四项,均在成都当代影像馆举行。其中,“庆典”是摄影大师威廉·克莱因在中国举办的首次大型个展,也是其今年9月在巴黎去世后,全球范围内的首次个展。威廉·克莱因全程参与了“庆典”策展,遗憾的是无法亲自到达现场,他在展览动线结尾处展墙上动情地写道:“我将本次展览献给我的妻子珍妮,我的儿子皮埃尔,以及成都。”
      走进展厅,红、绿、蓝等颜色的展墙,分别代表《纽约》《罗马》《莫斯科》《东京》和《巴黎+克莱因》5本摄影集,从中精选的街拍作品密集地排列在展墙上,令人应接不暇。“威廉·克莱因以一种混杂着黑色幽默、社会批评与诗意的暴力视觉风格,打破了一切固有成规与法则。以广角镜头、非常规构图与强烈反差,写就了一种全新的摄影语言。”成都当代影像馆馆长、“庆典”策展人让-吕克·蒙特罗索说。
      与“庆典”几乎同等体量的“岁月之光——朱宪民摄影艺术展”,展出了《边疆女民兵》《民以食为天》《渡口》等大量经典作品,以此让两位摄影家展开“对话”:他们一样因拍摄家乡成名,一样用相机和脑海中的印记“再塑”故乡,在社会大潮下建立起自己的独特叙事。“父亲镜头里,这些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的形象符号和视觉历史。”“岁月之光”策展人之一、朱宪民之女朱天霓表示。
      除此之外,由于珍藏了法国摄影家贝尔纳·弗孔和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大量珍贵原作,成都当代影像馆长期以不同主题持续展出两人的作品,本次摄影周也不例外。成都当代影像馆副馆长程基伟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年轻时,曾被超现实主义概念深深吸引,“尤其是反叛的态度,不仅在艺术中反叛,也反叛生活”,此次个展便以“超现实主义下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为主题,呈现其部分经典摄影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摄影周的“国际”和“本土”,不仅体现在摄影名家、名作的对话,还在于国内外摄影机构通过馆际交流合作办展。成都当代影像馆携手摩纳哥新国家博物馆,从各自珍贵馆藏中精心挑选,后者遴选出《八爪鱼》等影像作品,前者精选美国、巴西、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著名摄影家佳作,其中不乏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细江英公的经典,以“奇域”为主题联合展出。

    传统与当代:
    从记录时代到表达自我,见证摄影功能的多元化
      成都市美术馆B区(成都市当代艺术馆),“高度——中国摄影名家名作展”堪称对中国当代摄影的“大阅兵”。展览云集了92位摄影名家的力作,以“一人一影一世界”的形式,呈现中国摄影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
      “摄影是时代风貌的见证者,是时代风气的引领者。从摄影术诞生百余年以来,中国社会每一次跨越式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每一次跃进,无不伴随着摄影的历史性进步。”本届摄影周总策展人、“高度”策展人王庆松说,这些作品体现出时代发展进程中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以及人民精神生活丰富多样的期待追求。
      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严志刚1999年拍摄的《四合院里的有车生活》就是例证:北京什刹海附近,一位中年妇女顺手把一盆刚洗完菜的水,浇在了自家门口停放的小汽车上。严志刚解读道,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还没有加入WTO,汽车工业一直受到保护,普通家庭能拥有一辆10多万元的轿车,已经非常了不得。“这个家庭虽然买得起车,但是女主人仍然保持了勤俭节约精神,连洗车的水都是二次利用。”
      当然,随着摄影技术、摄影艺术的发展,其功能已不再局限于“忠实记录”,而是从记录和传达“此时此刻”的客观存在,走向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如王庆松所言,“更多偏向呈现出一种‘真实的状态’而非客观的场景。”
      本届摄影周的“向度——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展”,就集中呈现了一些艺术家的实践成果;其他不少展览,也以多视角、多媒介、多形式展示摄影在当下社会的各种语境下的多种风貌,为更多摄影界同仁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思考。
      在这些作品中,“拍摄”往往只是创作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张国田的《平遥古城》体量巨大,宽超4米、高达3米,还有一层厚约10厘米、由纸浆堆积形成的纸基。他将拍摄的影像喷绘出来后手工附着在纸基上,形成对平遥古城的“图像再造”,也让摄影图像从“结果”变成了“过程”和“事件”。
      一些作品甚至并不经由“拍摄”得来,而是用老照片、物件等组成艺术装置。艺术家马良的影像装置《银河》犹如一座尖塔,由35个座钟、数十张民间私人老照片、12个屏幕内的5个视频,辅以声音和机械设计制作而成。“摄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将人锁在了时间里。”马良认为,重新构建这些已经被弃置的计时器,如同对时间本身的一次重组,构成一座时间之塔,让“美好或不够美好的一切”指向永恒。
      展览现场还有部分“未完成”的作品,将根据与观众的互动形成不同的样态。任教于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系的刘唱,带来了一件交互影像装置《随机漫步者——墨》,当观众在屏幕前站定,摄像头便会自动捕捉影像,实时描绘出一幅“肖像画”;当观众离去后,画面又会逐渐模糊,直至被下一位观众的形象取代。

    艺术与现实:
    为四川创作者搭建平台,让巴风蜀韵更多“曝光”
      四川是摄影大省,根据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我省共有12人次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本届摄影周的举办,尤其是“极度——天府摄影名家名作展”等相关展览,自然为四川摄影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蓝白色的雪山、冰川背景前,一个个高低各异、状如雪块的装置交错分布,上面是幽蓝色的冰川影像……“极度”展厅门口,四川摄影家金平的影像装置《回声:来自喜马拉雅七千米之上的回响》营造出一个冰雪世界,引人注目。2010年到2014年,金平多次深入喜马拉雅山区,用大画幅相机记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将8张冰川影像封存在晶石介质中,高低错落的海拔寓意每个人身处的阶段和环境——无论什么从外部冲击我们,都会成为内心回响的“景观”,犹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话通道。
      “极度”吸引了我省约60名(组)各个年龄段的摄影艺术家参与其中,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文化印记、不同的摄影创作理念,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影像的在地性和多种可能性。不过在策展人赵秀文、郭际看来,这些摄影家和作品的共性在于,“不管他们运用什么拍摄方式和手法,都有着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从自我意识出发表达自己对当今社会的关注,这种关注是发自内心的责任与爱。”
      摄影家张克纯此前的作品“北流活活”“山水之间”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大山大河,此次他带来了最新系列“悬园”中的一幅,则聚焦于身边所见所闻。3年前,张克纯搬到成都温江居住,家旁边就是花木基地,来自国内外的奇树异石随处可见。“几乎每天都有起重机吊起这些树和石头,运到新建的公园、小区或者街道。”他穿梭在树林之间,拍下树和石头被吊到空中的场景,宛如古典“造园”活动的现代版。
      借助摄影周这一平台,不光四川摄影人、摄影作品大量“曝光”,四川的自然人文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也屡屡“出圈”,呈现给广大观众和艺术爱好者。这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成都市欢庆党的二十大摄影作品展”“遇见更美好的蓉光——第六届‘影像成都’摄影艺术作品展”“隐·趣——中国大熊猫及栖息地摄影艺术作品展”“风从高原来——中国藏羌彝民族影像展”等平行展上,体现尤为显著。
      在“隐·趣”展览上,阿米·比莱塔、奚志农、薛康、张志和、周孟棋5位摄影师、科学家,将镜头对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呈现了众多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审美情趣的作品。阿米·比莱塔说,多年来,中国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繁殖和放生大熊猫,增加现有种群并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大熊猫数量缓慢稳定的增长,是对中国科学家和保护工作者坚持和努力的最好回报。“这次展览更好地推广了大熊猫文化,更好地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展览策划团队相关负责人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