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县委党校:把“名工作室”建成干事创业“大舞台”
-
□张磊
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县战略,南充市营山县根据《营山县“三名”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和《营山县教育领域“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依托县委党校成立营山县“思想政治名工作室”“乡村振兴名工作室”“项目推进名工作室”三个“名工作室”,为营山县全面开创川渝合作示范县建设新局面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县级党校分类建设。
以育人才为目标 聚焦示范引领
三个“名工作室”以营山县委党校为平台,在全县范围内选拔、培育人才,积极开展高质量的理论政策宣讲,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助力人才成长。
拓宽来源渠道,构建有序流动的“蓄水池”。每个名工作室由1名主持人和10名成员组成,通过公开遴选的方式进行选拔。选拔中打破身份、行业限制,将有志为营山县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干部、人才纳入选拔范围。聚焦工作职能,突出德才标准,最终遴选出主持人3名、成员25名。同时建立健全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注重综合培养,打造成长进步的“练兵场”。对“名工作室”成员,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机制,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成员个人成长计划,并从自身建设、工作职责、工作业绩等方面对成员进行量化考核。同时,聚焦营山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研—咨—教”一体化,努力实现社会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咨询出决策的闭环发展,力争培养出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专业化人才。
强化激励引导,培育示范引领的“风向标”。营山县委、县政府将三个“名工作室”纳入全县统筹管理,落实专项经费保障,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营山县人才办、县委党校将三个“名工作室”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激励措施,对开展课题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奖的给予奖励,激发成员干事创业活力。
以明职责为基础 强化履职尽责
“名工作室”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平台载体、育才环境为支撑,明确具体工作职责,有序开展课题研究、政策宣讲、人才培养等职能工作,全力助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课题研究不停步,决策参考有依据。各“名工作室”根据工作任务开展理论研究,撰写理论文章,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三农”、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人才工作、区域经济等方面内容。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工作室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集体攻关,总结经验、撰写报告,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政策宣讲入基层,凝心聚力促发展。每年不定期组织“名工作室”成员到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通过集中宣讲、召开座谈会、入户宣讲等方式,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宣讲营山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
人才培养成体系,整合资源助成长。“名工作室”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对于工作室成员,按照“双向选择、择优招纳、目标管理、动态出入”的原则进行选拔和管理,采取“线上+线下”“自学+集体学习”“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成员发展的业务档案,提升能力素质。同时,利用党校讲台和其他平台开办专题讲座,向党校学员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以及各项工作任务等,为营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以成果为导向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三个“名工作室”自建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成果为导向,结合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
课题研究“落”得实。三个“名工作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群策群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已成功立项四川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2022年度调研项目1项、南充市党校系统年度调研课题7项、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项目1项以及南充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22年度课题5项,立项县域人才工作专题调研报告2篇。今年以来,“名工作室”成员共开展课题研究22项,组织开展调查研究187人次。
政策宣讲“讲”得明。今年以来,工作室成员坚持到基层开展宣讲41次,受众超过3200人次。通过集体备课,反复打磨,开发了包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如何实施乡村振兴下的村民自治》《以项目为引领,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党员干部如何发挥模范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等宣讲稿7篇。
人才培养“用”得上。“名工作室”以营山县委党校为平台,推出党史知识、项目推进、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家风建设等课程。经过党校的培养,先后有116名优秀年轻干部被纳入营山县“后备人才库”,33名“90后”干部走上领导岗位,9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成长为乡镇主要领导,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大舞台”上担责负重、展示才干,助力营山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